中醫(yī)古籍
  • 包莖有對策治療

    認識包莖的危害

    一般的科普書和影像作品中都會有關于包皮和包莖的介紹。包皮位于男性生殖器前位,緊包住陰莖前端。包皮過長,是指成年男人在陰莖疲軟的狀態(tài)下,龜頭完全包繞于包皮之內;陰莖充分勃起后,龜頭仍不能夠充分顯現(xiàn)的情況。包莖則是因包皮口過于狹窄,使陰莖龜頭無法暴露于包皮之外的一種疾病。包皮過長與包莖是成年男性常見多發(fā)的發(fā)育異常。

    包皮過長與包莖在男人中雖屬發(fā)育異?;颉靶№Α?,但對其危害不可小覷。包皮過長與包莖的男人在排尿后,最后的幾滴尿液不易排盡,往往積聚在包皮內,加之包皮、龜頭表面壞死脫落的細胞及分泌的黏液物質,直腸會陰部細菌的侵入與繁殖等因素,在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下極易形成一種白膜似的物質(包皮垢)。包皮垢長時間得不到徹底清洗,就會對包皮及龜頭產生刺激,最終可導致許多疾病,如包皮龜頭炎、包皮結石、包皮色素脫落后形成的白斑病、局部長期存在炎癥、免疫功能降低,通過不潔性生活還更加容易染上淋病、尖銳濕疣等性傳播疾病。據(jù)統(tǒng)計,包莖男人患陰莖癌的概率是一般男人的幾十倍。此外,包莖還可以導致包莖嵌頓,即當狹窄的包皮口不是很小時,龜頭偶爾可以暴露出來,但狹窄的包皮口會像環(huán)一樣緊緊地卡在勃起陰莖的冠狀溝處(即嵌頓),致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嵌頓部分遠端組織缺血壞死,造成嚴重的后果。

    包皮過長和包莖就像一把雙刃劍,不僅嚴重地危害著男人的健康,而且還可通過性生活給女性帶來危害。包皮垢在性生活中進入女性的陰道內,可引起女性的陰道炎和宮頸炎,長期的刺激還可誘發(fā)宮頸癌。

    搞好局部衛(wèi)生

    由于包皮過長和包莖者局部分泌物的積聚比較快速,一般建議每天清洗1~2次,許多男人選擇在晨起和晚間睡覺前清洗。清洗時,盡量將包皮上翻以達到徹底清洗目的,用清水即可,必要時可使用溫和的洗滌用品以達到徹底清洗目的,但包莖者常常難以做到徹底清洗。

    此外,還應該在每次進行性生活的前后各清洗一次。性生活之前清洗是為了保護妻子,避免將包皮垢帶進陰道而引起女性健康問題。性生活之后清洗是為了保護男人,避免從陰道內帶來的細菌等微生物在包皮內生長繁殖而誘發(fā)炎癥。

    治療因人而異

    在處理包皮過長時,我們反對擴大化治療,推薦的一般原則是:只要不影響陰莖的正常發(fā)育和排尿功能,且沒有反復發(fā)生陰莖頭包皮炎,就不需要將其看作疾病,最好不要去割它,而采取觀察等待的原則。成年男性患有包莖與包皮過長不一樣,我們建議還是要積極接受治療,把它切掉。因為包莖患者的龜頭被包皮緊緊束縛住,難以得到外界應有的刺激,龜頭發(fā)育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排尿也不正常,甚至性生活也會受到影響。即使是進行局部清洗,也往往難以做到徹底。包莖還可能導致嵌頓。

    處理多余包皮的方法主要是包皮的環(huán)切,常用方法包括:傳統(tǒng)的手術切除、激光治療、包皮去除環(huán),上述三種方法各有利弊,具體采用哪種方法,需由醫(yī)生決定并征求患者的意愿。

更多中藥材
  • 牛群 甘肅省莊浪縣楊河鄉(xiāng)衛(wèi)生院 孫芳芳 甘肅省莊浪縣趙墩鄉(xiāng)衛(wèi)生院胃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之倉、氣血之海,與脾合稱為“后天之本”。胃之受納腐熟功能正常,表現(xiàn)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榮潤,脈象不浮不沉、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
  • 王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編者按:閻艷麗為河北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醫(yī)藥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出身中醫(yī)世家,從事中醫(yī)教學、臨床、科研40余年,臨床善以經方化裁治療百病,其學生總結其運用經方治驗五則,本版今起陸續(xù)介紹。陳某某,女,成年......
  • 各種原因使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稱為發(fā)熱。中醫(yī)學認為,凡六淫邪毒、疫癘之氣入侵肌腠,正邪相爭,或內傷七情,飲食勞倦而致人體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表現(xiàn)以發(fā)熱為主要癥狀,體溫升高在39℃以上者,稱為高熱。臨床可分為外感高熱與內傷高熱,以外感高......
  • 苗小玲 河南中醫(yī)學院經方研究所腦囊蟲病是由寄生蟲(豬絳蟲為主)所傳染的一種頑固性腦組織及大腦中樞嚴重損傷的顱腦內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遺癥多。根據(jù)臨床特征可分為腦實質型、腦室型、腦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醫(yī)學院王付教授多年臨床用純中藥治療本病,取......
  •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雖喜燥,然太燥則草木枯槁,土雖喜潤,然太濕則草木濕爛,以補滋潤之劑,使燥濕相宜,隨證加減耳。”補脾胃者,當使燥濕相宜,醫(yī)者選方用藥,當以甘味為主。《內經》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