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滋陰除濕湯

    [組成]生地30克,元參10克,丹參15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地膚子10克,蛇床子10克。

    [功效]滋陰養(yǎng)血,除濕潤燥。

    [主治]慢性濕疹、亞急性濕疹、脂溢性皮炎,異位性皮炎反復(fù)發(fā)作者。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方解]慢性濕疹多由急性濕疹反復(fù)發(fā)作轉(zhuǎn)化而來,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變化甚為復(fù)雜。年高體弱者,精血漸衰,加之滲水日久,傷陰耗血,遂更致陰虛。陰虛為本,理當滋陰培本扶正,但純用滋陰則有助濕為重濁有質(zhì)之邪,性粘膩,濕邪偏盛,蘊郁肌膚,則發(fā)而為濕疹。邪盛為標,理當?shù)脻裰螛遂钚?,但繼用利濕則有傷陰伐正之憂,本病辨證屬陰虛濕戀之證,故治擬滋陰除濕之法,滋陰扶正可以抵邪外出,除濕祛邪亦有利于正復(fù),故滋陰除濕,并用不悖,使?jié)袢リ帍?fù),病安而愈。方中以生地、元參、丹參、當歸滋陰養(yǎng)血和營,補陰血之不足,防滲利諸藥之傷陰;茯苓、澤覺瀉利濕健脾,祛濕邪之有余,制滋補諸品之膩滯,使?jié)袢ザ鵁o傷陰之弊,陰復(fù)而無助濕之嫌;白蘚皮、祛濕止癢,合而為劑,有滋陰養(yǎng)血,祛濕止癢功能。故慢性濕疹,證屬陰虛濕戀者,用之每收顯效。

    [按語]凡由于滲液日久,陰傷血耗,皮膚干燥,脫屑發(fā)癢,舌紅少苔,或舌淡苔光等證屬陰虛濕戀者,均可投用本方。

    [典型病例]趙某,男,年近八旬。

    雙膝下至足背泛起濕疹6年余,反復(fù)發(fā)作,皮膚呈黯褐色,表面粗糙,覆有干痂皺皮,下腿緊脹刺癢,搔癢處糜爛滲水。某醫(yī)院診為慢性濕疹,經(jīng)中西藥調(diào)治,療效不顯。初診時,自述刺癢難忍,反復(fù)搔抓,糜爛滲水增加,結(jié)痂連片,干燥脫落,此起彼伏,痛苦異常,伴有咽干口渴,大便干、舌紅苔薄黃、脈沉滑。諸癥雜沓粉紜,虛實相兼,然以熱諸癥較為突出。初予龍膽瀉肝湯化裁以清熱利濕,外用生地榆、黃柏水煎溫敷患處。5日后復(fù)診,諸癥同前。慮其熱久羈,非數(shù)日所能清利,仍投原方內(nèi)服外敷,續(xù)用10日。三診:諸癥仍有增無減,口燥便干,痂皮脫落更甚。患處濕敷,敷則滲水止,停則水濕出,刺癢難忍,夜不能寐。利濕而濕不除,清熱而熱反甚。治不中的,必有因未審。細觀察其形贏體弱,肌膚干燥失潤,雖口咽干燥但飲水不多,舌紅絳少津,脈沉滑細無力。辨證為陰虛于內(nèi),濕盛于外,本虛標實之證,法當滋陰除濕。處方:生地30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玄參12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白蘚皮10克,蛇床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劑。7日后復(fù)診,咽干口燥好轉(zhuǎn),刺癢稍減。效不更方,連服半月,瘙癢明顯減輕,夜臥轉(zhuǎn)安,患處糜爛漸收,大片痂皮脫落,唯膚色變化較慢。遂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紅花、牛膝、黃柏以活血化瘀,清利濕熱;酌配砂仁、x29711d理氣調(diào)胃,而生地、玄參久用滯脾礙胃之弊。堅持治療半年多,基本治愈;雙下肢皮膚恢復(fù)正常,唯色素沉著未去。

    朱 仁 康,字 行 健,男,1908年7月 出 生,祖 籍 江 蘇 無 錫,早 年 從 其 兄 長 及 江 南 外 科 名 醫(yī) 章 治 康 先 生 學 醫(yī),1952年 到 上 海 市 青 海 路 公 費 醫(yī) 療 門 診 部 任 外 科 醫(yī) 生,1956年 由 衛(wèi) 生 部 選 調(diào) 至 中 醫(yī) 研 究 院 工 作。于1956年5月 應(yīng) 聘 在 西 苑 醫(yī) 院,任 中 醫(yī) 外 科 主 任,亦 稱 瘡 瘍 外 科。1963年 合 并 入 廣 安 門 醫(yī) 院 外 科 研 究 所?,F(xiàn) 任 廣 安 門 醫(yī) 院 皮 膚 科主 任 醫(yī) 師,碩 士 研 究 生 導 師。皮 膚 病 之 中 以 紅、腫、熱、癢 等 炎 癥 表 現(xiàn) 者 居 多。他 根 據(jù) 衛(wèi) 之 后 方 言 氣,營 之 后 方 言 血 的 溫 病 學 說,同 有 熱 證 表 現(xiàn) 的 疾 病,把 其 共 同 點 歸 納 為“在 衛(wèi) 汗 之,到 氣 清 氣,透 熱 轉(zhuǎn) 氣,涼 血 散 血”四 大 治 法,并 對 銀 翹 散、白 虎 湯、清 營 湯、犀 角 地 黃 湯、竹 葉 石 膏 湯 等 綜 合 分 析,擷 其 要 領(lǐng),創(chuàng) 制 皮 炎 湯,對 藥 物 性 皮 炎、接 觸 性 皮 炎、日 光 性 皮 炎、過 敏 性 皮 炎 等 多 種 急 性 皮 膚 病 癥 有 卓 效。皮 膚 病 疑 難 痼 疾 甚 多,銀 屑 病 便 是 其 中 之 一。由 于 遷 延 難 愈,常 可 復(fù) 發(fā),而 不 易 根 除,受 國 內(nèi) 外 皮 膚 科 工 作 者 重 視。西 醫(yī) 治 療 本 病 常 用 抗 癌 藥 物 治 療 而 獲 效,但 毒 副 作 用 較 大,又 易 復(fù) 發(fā)。他 自1972年 對 本 病 進 行 觀 察 治 療,選 用 有 抗 癌 藥 理 作 用 的 中 草 藥,結(jié) 合 中 醫(yī) 辨 證 論 治 的 特 點,先 后 制 成 湯 劑、片 劑、丸 劑、注 射 劑 等 劑 型,治 療 結(jié) 果 以 湯 劑 為 好,創(chuàng) 制 成 克 銀 方。1981年 發(fā) 表“克 銀 方 治 療 銀 屑 病 的 研 究”(附108例 療 效 觀 察),分 為 血 熱 風 燥、血 虛 風 燥 兩 型,總 有 效 率 達94.9%。1983年 精 簡 用 藥,完 成“克 銀 方 治 療 銀 屑 病 的 臨 床 研 究 進 展”一 文,當 時 這 項 研 究 成 果 在 國 內(nèi) 外 處 于 領(lǐng) 先 地 位,被 評 為 衛(wèi) 生 部 甲 級 成 果 獎。1978年 前 后,在 其 他 同 志 協(xié) 助 下,開 始 整 理 自 己40年 的 臨 床 經(jīng) 驗,1979年《朱 仁 康 臨 床 經(jīng) 驗 集》問 世。1985年 主 編《中 醫(yī) 外 科 學》,充 實 了 當 代 外 科 臨 床 成 就 和 科 研 成 果,反 映 了 當 代 中 醫(yī) 外 科 的 學 術(shù) 水 平。

    1982年 他 與 吉 林 大 學 合 作,將 治 療 濕 疹、皮 炎 的 經(jīng) 驗 輸 入 電 子 計 算 機,制 成 朱 仁 康 診 療 系 統(tǒng) 中 醫(yī) 專 家--E.R.K--82,在 日 本 國 際 科 技 博 覽 會 上 展 出,受 到 好 評。

    自1978年 以 來,帶 過 研 究 生、進 修 生 數(shù) 十 人。1985年 榮 獲 世 界 文 化 理 事 會 頒 發(fā) 的“阿 爾 伯 特?愛 因 斯 坦”世 界 科 學 獎 狀。

更多中藥材
  • 我們知道中醫(yī)治病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我們體內(nèi)的這個營養(yǎng)的偏性,假如這個人是個寒涼的體質(zhì),我們用溫熱的藥啊,這是正常對應(yīng)的。假如寒涼的體質(zhì)用這個寒涼的藥,這個藥對身體都是有毒副作用,這個是不能用的。還有下面一句話呢,就是能不能長期服用,如果這......
  • 每到冬季手上掉皮的,脫皮的,還有一些人是春季啊,夏季啊,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特點,這是有季節(jié)性的,這個手上掉皮西醫(yī)講的原因比較多,像手癬,維生素缺乏呀,還有什么汗皰疹病毒引起的,這些都會導致我們手脫皮啊。我們中醫(yī)上講,一般是心脾有熱,我們在臨......
  • 白術(shù)配半夏,能增強補氣健脾,燥濕化痰。白術(shù)配黃芪,能益氣固表,健脾燥濕。白術(shù)配當歸,能夠健脾益氣,養(yǎng)血安胎。白術(shù)配白芍,能夠健脾燥濕,柔肝止瀉。大家記住了嗎?......
  • 白術(shù)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藥材,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術(shù)又分為生白術(shù)和炒白術(shù)之分,其炮制方法不同,側(cè)重點有所不同。生白術(shù)偏于燥濕利水,一般適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所導致的痰飲水腫。而炒白術(shù)偏于補......
  • 一、孕婦,山楂有引起子宮收縮的作用,女性在懷孕期間使用過量山楂,容易造成流產(chǎn)的情況,所以孕婦最好不要吃。二、胃潰瘍患者,山楂屬于酸性食材,對于胃部不健康的患者,食用過多容易導致胃中的酸度增加,從而加重胃潰瘍。三、氣虛患者,消食藥物都有耗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