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清中消痞湯

    組成: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

    功能:養(yǎng)陰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shù)等。

    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一天。俟病情穩(wěn)定或治愈后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

    方解: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麥門冬甘寒清熱,養(yǎng)陰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氣疏肝,導滯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暢胃。生白芍和中緩急以抑肝和胃;梔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涼血清泄陰火;丹參涼血祛瘀,調(diào)養(yǎng)胃絡;甘草又能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以太子參、麥門冬之補,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梔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參之消,合諸補、消、清、和、升、降于一爐,共奏養(yǎng)陰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減運用:泛惡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黃連、生地,太子參易沙參;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氣逆咽梗不適加旋復花、生赭石;食少難消加雞內(nèi)金、炒谷麥芽、烏梅;大便清薄加山藥、扁豆,減梔子、丹皮量;頭眩目澀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附:李壽山簡介

    全國名老中醫(yī),治療脾胃病頗具特色,純中藥治療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有效率達98%,治愈率達88.2%。這項科研通過了鑒定,并獲得了國家科研技術優(yōu)秀獎。中藥治療慢性腎炎獨樹一幟,“益氣降濁法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獲97年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更多中藥材
  • 胡頹子葉的葉片跟萬年青尤為相似,不知道大家平時有沒有注意到過這種植物呢,也許你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你肯定見過,胡頹子葉,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的葉片,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葉呈橢圓形或長圓形,先端鈍尖,基部圓形,全緣或微波狀緣,革質(zhì),上表......
  • 任何事物都有其另一個解釋名詞,就像人一樣,有大名也有小名,胡頹子葉也不例外,它也有著另一個名字,胡頹子葉是什么呢?胡頹子為大型常綠灌木,株高可達4m,通常具刺,胡頹子的花著生在葉腋間,每腋生—3朵,花期9—11月,來年5月份果實成熟,果熟后......
  • 女人在哺乳期間,用藥,選藥時會很小心,那么,哺乳期能用華山參滴丸嗎?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當哺乳期婦女用藥的時候,往往只著重考慮藥物是否影響乳汁分泌,很少考慮藥物對嬰兒的影響,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些藥物對嬰兒有影響。事實上很多藥物可隨母親乳汁......
  • 皂角刺,俗稱為皂角針,是皂莢樹表面的棘刺。皂角刺是一種應用非常普遍的中藥,性溫,皂角刺的功效和作用是具有排毒和祛除淤腫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皮膚膿腫,此外皂角刺還有很好的抗癌和抑制癌細胞活性的作用?!拘”懔荛]】皂角刺9克,金錢草、車前草......
  • 婆羅門皂莢是一種大家很熟悉的藥材,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用和功效,在很多疾病中是治愈的關鍵,下面讓大家一起深入的對婆羅門皂莢進行更多的解讀吧!【別名】 忽野檐默、阿梨去伐、波斯皂莢(《酉陽雜俎》),阿勒勃(《本草拾遺》),清瀉山扁豆(《國藥的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