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多酚類物質的生物利用率
過去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多酚類物質進入體內后很少被吸收,大部分會由腸道菌群分解后排出,因此,食物多酚類物質的生物利用率一直受到質疑。但是,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腸道可以吸收相當數量的多酚類物質,如飲用富含多酚類物質的茶、紅酒或水果汁后,外周血抗氧化力顯著升高,表明作為抗氧化物質的多酚類物質吸收進入了體內。多酚類物質吸收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本身的化學結構、分子大小、聚合程度、溶解度以及腸道菌群的作用等,腸道菌群對多酚類物質的吸收有顯著影響,它們主要通過分泌糖甙酶(glycosidases)使多酚類物質單體游離,游離的單體再被腸道吸收。采用無菌動物(germ-freeanimals)進行的試驗證明,沒有腸道菌群的參與,一些黃酮甙在腸道幾乎不被吸收。
大鼠試驗結果表明,攝入14C-槲皮素后,約有20%槲皮素被吸收,30%以原形排出,其余50%在腸道代謝分解后排出;我們采用大鼠腸道原位灌流的方法,結果發(fā)現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結腸對槲皮素均有明顯的吸收,槲皮素糖基化衍生物蘆丁在小腸很少被吸收,說明糖基化對多酚類物質的吸收有顯著影響。蘆丁進入結腸后,在腸道菌群分泌的糖甙酶的作用下,脫去糖基轉變?yōu)殚纹に睾蟛疟晃眨虼?,蘆丁吸收過程比較緩慢;人體(回腸造口手術后的志愿者)試驗也證實了人類小腸對多酚類物質的吸收,槲皮素及其糖基化衍生物的吸收率為17%~54%;原花色素類由于分子量較大,吸收可能比較困難;異黃酮類物質如大豆異黃酮的吸收率也在20%左右。
多酚類物質吸收后在體內的代謝過程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推測腸道、肝臟為多酚類物質代謝的重要場所,發(fā)生甲基化、糖基化、硫酸化等反應,并由膽汁分泌重新進入腸道。實驗在給大鼠灌胃槲皮素后,肝臟槲皮素濃度升高,但是,外周血并沒有檢測到槲皮素,而槲皮素的代謝產物濃度升高。此外,有人認為腎臟也參與多酚類物質在體內的代謝。多酚類物質進入血液后主要與白蛋白結合轉運,大鼠進食富含多酚類物質的飼料后,血漿中可以檢測到槲皮素代謝產物,而且其濃度可維持約16小時;人類飲茶試驗發(fā)現飲茶兩小時后血中兒茶素濃度達到峰值,飲用綠茶和紅茶后血中兒茶素的半衰期分別為4.8小時和6.9小時;人類食用富含槲皮素的洋蔥3.3小時后,血中槲皮素代謝產物達到峰值,半衰期長達3.3小時。
上述結果表明,機體可以吸收相當數量的多酚類物質,而且,吸收后多酚類物質在體內的半衰期長短不一。此外,從尿中還可以檢測到攝入的一些多酚類物質的原形,如攝入的咖啡酸有27%左右以原形從尿中排出,但是,多酚類物質的尿排量除了受本身的化學性質影響外,人群的個體差異也很大,如柚皮苷(naringin)攝入后不同個體尿排量變異范圍為5%~57%,原因可能與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的差異有關。
結論與展望
食物多酚類物質主要來源于蔬菜、水果、果汁、豆類及其制品、茶、紅酒、巧克力、啤酒以及完整的谷類,由于種類繁多和分析上的困難,目前尚難以對多酚類物質的攝入量做出精確的估計;多酚類物質的吸收利用已被充分證實,但是,從外周血中檢測到的一般多為多酚類物質的衍生物,可能是腸道菌群和人體代謝的結果。對于多酚類物質的代謝及其生物學作用研究目前是營養(yǎng)與食品科學研究領域內一個新的熱點,只有更系統(tǒng)、更全面研究多酚類物質的攝入量及其生物利用率,才有可能更進一步探討食物多酚類物質在人類營養(yǎng)中的作用,尤其是它們在防治人類慢性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既然多酚類物質具有眾多的營養(yǎng)學作用,有理由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僅有可能制定出膳食多酚類物質的參考攝入量,而且還有可能開發(fā)出許多以食物多酚類物質為主要有效成分的營養(yǎng)保健食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多酚類物質的生物利用率
過去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多酚類物質進入體內后很少被吸收,大部分會由腸道菌群分解后排出,因此,食物多酚類物質的生物利用率一直受到質疑。但是,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腸道可以吸收相當數量的多酚類物質,如飲用富含多酚類物質的茶、紅酒或水果汁后,外周血抗氧化力顯著升高,表明作為抗氧化物質的多酚類物質吸收進入了體內。多酚類物質吸收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本身的化學結構、分子大小、聚合程度、溶解度以及腸道菌群的作用等,腸道菌群對多酚類物質的吸收有顯著影響,它們主要通過分泌糖甙酶(glycosidases)使多酚類物質單體游離,游離的單體再被腸道吸收。采用無菌動物(germ-freeanimals)進行的試驗證明,沒有腸道菌群的參與,一些黃酮甙在腸道幾乎不被吸收。
大鼠試驗結果表明,攝入14C-槲皮素后,約有20%槲皮素被吸收,30%以原形排出,其余50%在腸道代謝分解后排出;我們采用大鼠腸道原位灌流的方法,結果發(fā)現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結腸對槲皮素均有明顯的吸收,槲皮素糖基化衍生物蘆丁在小腸很少被吸收,說明糖基化對多酚類物質的吸收有顯著影響。蘆丁進入結腸后,在腸道菌群分泌的糖甙酶的作用下,脫去糖基轉變?yōu)殚纹に睾蟛疟晃眨虼?,蘆丁吸收過程比較緩慢;人體(回腸造口手術后的志愿者)試驗也證實了人類小腸對多酚類物質的吸收,槲皮素及其糖基化衍生物的吸收率為17%~54%;原花色素類由于分子量較大,吸收可能比較困難;異黃酮類物質如大豆異黃酮的吸收率也在20%左右。
多酚類物質吸收后在體內的代謝過程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推測腸道、肝臟為多酚類物質代謝的重要場所,發(fā)生甲基化、糖基化、硫酸化等反應,并由膽汁分泌重新進入腸道。實驗在給大鼠灌胃槲皮素后,肝臟槲皮素濃度升高,但是,外周血并沒有檢測到槲皮素,而槲皮素的代謝產物濃度升高。此外,有人認為腎臟也參與多酚類物質在體內的代謝。多酚類物質進入血液后主要與白蛋白結合轉運,大鼠進食富含多酚類物質的飼料后,血漿中可以檢測到槲皮素代謝產物,而且其濃度可維持約16小時;人類飲茶試驗發(fā)現飲茶兩小時后血中兒茶素濃度達到峰值,飲用綠茶和紅茶后血中兒茶素的半衰期分別為4.8小時和6.9小時;人類食用富含槲皮素的洋蔥3.3小時后,血中槲皮素代謝產物達到峰值,半衰期長達3.3小時。
上述結果表明,機體可以吸收相當數量的多酚類物質,而且,吸收后多酚類物質在體內的半衰期長短不一。此外,從尿中還可以檢測到攝入的一些多酚類物質的原形,如攝入的咖啡酸有27%左右以原形從尿中排出,但是,多酚類物質的尿排量除了受本身的化學性質影響外,人群的個體差異也很大,如柚皮苷(naringin)攝入后不同個體尿排量變異范圍為5%~57%,原因可能與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的差異有關。
結論與展望
食物多酚類物質主要來源于蔬菜、水果、果汁、豆類及其制品、茶、紅酒、巧克力、啤酒以及完整的谷類,由于種類繁多和分析上的困難,目前尚難以對多酚類物質的攝入量做出精確的估計;多酚類物質的吸收利用已被充分證實,但是,從外周血中檢測到的一般多為多酚類物質的衍生物,可能是腸道菌群和人體代謝的結果。對于多酚類物質的代謝及其生物學作用研究目前是營養(yǎng)與食品科學研究領域內一個新的熱點,只有更系統(tǒng)、更全面研究多酚類物質的攝入量及其生物利用率,才有可能更進一步探討食物多酚類物質在人類營養(yǎng)中的作用,尤其是它們在防治人類慢性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既然多酚類物質具有眾多的營養(yǎng)學作用,有理由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僅有可能制定出膳食多酚類物質的參考攝入量,而且還有可能開發(fā)出許多以食物多酚類物質為主要有效成分的營養(yǎng)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