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顯微骨科技術在組織缺損及手指完全離斷的應用目前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術后吻合口血栓形成是組織移植/再植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最近,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二骨科晉大祥等研究人員運用化瘀生脈法防治術后血管危象(術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療效肯定,且未發(fā)現毒副作用。
研究人員收集該院住院需行小血管吻合術的病例41例,采用雙盲法并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化瘀生脈組(中藥化瘀生脈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齡在14~56歲之間,其中斷指再植10例,游離皮瓣移植修復四肢軟組織缺損12例。阿司匹林組(西藥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齡在7~61歲之間,其中斷指再植9例(共11指);游離皮瓣移植修復四肢軟組織缺損10例。兩組性別、年齡、診斷分類、病程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由同一手術小組完成整個治療過程。于術后當天起,均行相同的支持療法,維持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抗感染等治療。中藥化瘀生脈組患者罌粟堿30毫克肌注,每8小時1次。化瘀生脈組用川芎嗪注射液160毫克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連用6天;患者同時口服生脈成骨片,每次6片,每天3次。阿司匹林組口服腸溶阿司匹林,每次50毫克,每天3次,連續(xù)7天。兩組均不再用其他活血化瘀中藥和抗凝溶栓西藥。
研究結果顯示,化瘀生脈組發(fā)生血管危象4例(發(fā)生率18.2%),其中1例動脈危象,3例靜脈危象,手術探查(證實吻合處血栓形成后切除栓塞吻合口重建組織血供)成功兩例,壞死兩例(壞死率9.1%);阿司匹林組發(fā)生血管危象6例(發(fā)生率31.6%),其中兩例動脈危象,4例靜脈危象,手術探查成功兩例,壞死4例(壞死率21.1%)。兩組血管危象發(fā)生率及組織壞死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化瘀生脈組效果優(yōu)于阿司匹林組。化瘀生脈組未發(fā)現藥物不良反應,阿司匹林組3例出現胃腸道刺激癥狀如食欲不振、惡心等。
術后血管危象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血瘀”范疇。認為其發(fā)生是由于血脈運行不暢或停滯凝聚所致,治療宜活血化瘀通脈。中藥川芎性味辛、溫,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和祛風之功效?,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川芎含有川芎嗪(四甲基吡嗪)、川芎內酯、阿魏酸、揮發(fā)油、揮發(fā)性油狀生物堿及酚性物質等化學成分;其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川芎嗪在體外對誘導劑ADP(二磷酸腺苷)、膠原、凝血酶所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研究證實,川芎嗪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是通過調節(jié)TXA2/PGl2之間的平衡而發(fā)揮作用的。川芎嗪的作用機理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在纖維素支架上延伸;改善內皮細胞營養(yǎng),促進內皮細胞分泌更多NO及PGI2等抗凝物質。而以川芎為主要成分的生脈成骨片具有活血化瘀、促進骨質生成和消腫止痛等功效,臨床上用于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療效確切,故也可用于術后血管危象。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顯微骨科技術在組織缺損及手指完全離斷的應用目前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術后吻合口血栓形成是組織移植/再植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最近,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二骨科晉大祥等研究人員運用化瘀生脈法防治術后血管危象(術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療效肯定,且未發(fā)現毒副作用。
研究人員收集該院住院需行小血管吻合術的病例41例,采用雙盲法并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化瘀生脈組(中藥化瘀生脈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齡在14~56歲之間,其中斷指再植10例,游離皮瓣移植修復四肢軟組織缺損12例。阿司匹林組(西藥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齡在7~61歲之間,其中斷指再植9例(共11指);游離皮瓣移植修復四肢軟組織缺損10例。兩組性別、年齡、診斷分類、病程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由同一手術小組完成整個治療過程。于術后當天起,均行相同的支持療法,維持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抗感染等治療。中藥化瘀生脈組患者罌粟堿30毫克肌注,每8小時1次。化瘀生脈組用川芎嗪注射液160毫克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連用6天;患者同時口服生脈成骨片,每次6片,每天3次。阿司匹林組口服腸溶阿司匹林,每次50毫克,每天3次,連續(xù)7天。兩組均不再用其他活血化瘀中藥和抗凝溶栓西藥。
研究結果顯示,化瘀生脈組發(fā)生血管危象4例(發(fā)生率18.2%),其中1例動脈危象,3例靜脈危象,手術探查(證實吻合處血栓形成后切除栓塞吻合口重建組織血供)成功兩例,壞死兩例(壞死率9.1%);阿司匹林組發(fā)生血管危象6例(發(fā)生率31.6%),其中兩例動脈危象,4例靜脈危象,手術探查成功兩例,壞死4例(壞死率21.1%)。兩組血管危象發(fā)生率及組織壞死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化瘀生脈組效果優(yōu)于阿司匹林組。化瘀生脈組未發(fā)現藥物不良反應,阿司匹林組3例出現胃腸道刺激癥狀如食欲不振、惡心等。
術后血管危象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血瘀”范疇。認為其發(fā)生是由于血脈運行不暢或停滯凝聚所致,治療宜活血化瘀通脈。中藥川芎性味辛、溫,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和祛風之功效?,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川芎含有川芎嗪(四甲基吡嗪)、川芎內酯、阿魏酸、揮發(fā)油、揮發(fā)性油狀生物堿及酚性物質等化學成分;其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川芎嗪在體外對誘導劑ADP(二磷酸腺苷)、膠原、凝血酶所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研究證實,川芎嗪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是通過調節(jié)TXA2/PGl2之間的平衡而發(fā)揮作用的。川芎嗪的作用機理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在纖維素支架上延伸;改善內皮細胞營養(yǎng),促進內皮細胞分泌更多NO及PGI2等抗凝物質。而以川芎為主要成分的生脈成骨片具有活血化瘀、促進骨質生成和消腫止痛等功效,臨床上用于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療效確切,故也可用于術后血管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