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香連丸由萸黃連和木香兩味藥物組成,是治療濕熱痢疾、腹痛泄瀉的常用方劑。臨床觀察表明其治療細菌性痢疾顯效快、療程短、不良反應小。山東濟寧市中醫(yī)院采用藥物交互作用定量法對香連丸的抗菌作用進行了研究,為臨床應用該藥提供了依據(jù)。
研究人員將香連丸、萸黃連、本香細粉各5克制成10毫升溶液(濃度為50%)。48只試管分為3組,每組16只。采用試管兩倍稀釋法稀釋藥液,并分至于14只試管內(nèi),第15、16只試管不加藥液,僅裝有培養(yǎng)基。將金黃色葡萄球菌和5種痢疾桿菌分別制成菌液。向每排試管中加入稀釋好的各種菌液。從第1管到第14管分別加入0.05毫升,第15管加入菌液作為陽性對照,第16管不加菌液作為陰性對照。置于37℃培養(yǎng)24小時。結果表明,香連丸、萸黃連具有較強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桿菌作用。木香抗菌作用較弱,香連丸中萸黃連與木香的交互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xiàn)拮抗作用,對痢疾桿菌則表現(xiàn)協(xié)同和相加作用。表明從體外抗菌和藥物定量交互作用角度看,香連丸是治療細菌性痢疾的較好藥物。
研究人員介紹,香連丸最敏感菌為金色葡萄球菌。萸黃連比香連丸抗菌(抑菌、殺菌不同)作用強,木香抗菌作用則很弱。對痢疾桿菌亦表現(xiàn)了大致相同的抗菌規(guī)律。痢疾桿菌對香連丸敏感程度由強到弱順序為:福氏志賀菌II型,痢疾志賀菌I型,鮑氏志賀菌I型,痢疾志賀菌II型,宋氏志賀菌,其中對前兩種細菌敏感相同。對萸黃連敏感程度由強到弱順序為:痢疾志賀菌I型,福氏志賀菌II型,鮑氏志賀菌I型,痢疾志賀菌II型,宋氏志賀菌,其中對第2種和第3種抗菌作用相同,香連丸和萸黃連對福氏志賀菌II型,宋氏志賀菌表現(xiàn)了相同的抗菌效果。從萸黃連與木香的定量交互作用來看,對福氏志賀菌II型,宋氏志賀菌抗菌(抑菌、殺菌)實際效價是計算效價的1/2,所以抗菌作用增強為原來的兩倍。同理,對痢疾志賀菌I型抑菌,鮑氏志賀菌I型殺菌作用增強為原來的兩倍,而對痢疾志賀菌I型殺菌、鮑氏志賀菌的抑菌以及痢疾志賀菌II型的抑菌和殺菌都呈現(xiàn)了加合作用。
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來看,萸黃連最低抑菌濃度為木香的最低抑菌濃度的256倍。在50克香連丸中,萸黃連為40克,木香為10克,其中10克木香相當于萸黃連10/256克,若木香與萸黃連起相加作用,50克香連丸相當于(40+10/256)克萸黃連,即40.0390克。50%的香連丸相當于40.039%的萸黃連。若設40.039%的萸黃連應該出現(xiàn)X支試管抑菌,那么40.039%/2X=6.10×10-8,X=12.685。所以抑菌作用應該出現(xiàn)12支試管,而實際只出現(xiàn)11支試管,那么香連丸的實際抑菌效價為2.44×10-7克·升-1,計算抑菌效價為10-7克·升-1。
研究人員認為,香連丸具有較強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桿菌作用,香連丸中萸黃連與木香的定量交互作用對痢疾桿菌呈現(xiàn)了協(xié)同或相加作用,體現(xiàn)了香連丸這一傳統(tǒng)古方在治療痢疾配伍上的合理性,也為香連丸劑型的進一步改進提供了實驗依據(j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香連丸由萸黃連和木香兩味藥物組成,是治療濕熱痢疾、腹痛泄瀉的常用方劑。臨床觀察表明其治療細菌性痢疾顯效快、療程短、不良反應小。山東濟寧市中醫(yī)院采用藥物交互作用定量法對香連丸的抗菌作用進行了研究,為臨床應用該藥提供了依據(jù)。
研究人員將香連丸、萸黃連、本香細粉各5克制成10毫升溶液(濃度為50%)。48只試管分為3組,每組16只。采用試管兩倍稀釋法稀釋藥液,并分至于14只試管內(nèi),第15、16只試管不加藥液,僅裝有培養(yǎng)基。將金黃色葡萄球菌和5種痢疾桿菌分別制成菌液。向每排試管中加入稀釋好的各種菌液。從第1管到第14管分別加入0.05毫升,第15管加入菌液作為陽性對照,第16管不加菌液作為陰性對照。置于37℃培養(yǎng)24小時。結果表明,香連丸、萸黃連具有較強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桿菌作用。木香抗菌作用較弱,香連丸中萸黃連與木香的交互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xiàn)拮抗作用,對痢疾桿菌則表現(xiàn)協(xié)同和相加作用。表明從體外抗菌和藥物定量交互作用角度看,香連丸是治療細菌性痢疾的較好藥物。
研究人員介紹,香連丸最敏感菌為金色葡萄球菌。萸黃連比香連丸抗菌(抑菌、殺菌不同)作用強,木香抗菌作用則很弱。對痢疾桿菌亦表現(xiàn)了大致相同的抗菌規(guī)律。痢疾桿菌對香連丸敏感程度由強到弱順序為:福氏志賀菌II型,痢疾志賀菌I型,鮑氏志賀菌I型,痢疾志賀菌II型,宋氏志賀菌,其中對前兩種細菌敏感相同。對萸黃連敏感程度由強到弱順序為:痢疾志賀菌I型,福氏志賀菌II型,鮑氏志賀菌I型,痢疾志賀菌II型,宋氏志賀菌,其中對第2種和第3種抗菌作用相同,香連丸和萸黃連對福氏志賀菌II型,宋氏志賀菌表現(xiàn)了相同的抗菌效果。從萸黃連與木香的定量交互作用來看,對福氏志賀菌II型,宋氏志賀菌抗菌(抑菌、殺菌)實際效價是計算效價的1/2,所以抗菌作用增強為原來的兩倍。同理,對痢疾志賀菌I型抑菌,鮑氏志賀菌I型殺菌作用增強為原來的兩倍,而對痢疾志賀菌I型殺菌、鮑氏志賀菌的抑菌以及痢疾志賀菌II型的抑菌和殺菌都呈現(xiàn)了加合作用。
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來看,萸黃連最低抑菌濃度為木香的最低抑菌濃度的256倍。在50克香連丸中,萸黃連為40克,木香為10克,其中10克木香相當于萸黃連10/256克,若木香與萸黃連起相加作用,50克香連丸相當于(40+10/256)克萸黃連,即40.0390克。50%的香連丸相當于40.039%的萸黃連。若設40.039%的萸黃連應該出現(xiàn)X支試管抑菌,那么40.039%/2X=6.10×10-8,X=12.685。所以抑菌作用應該出現(xiàn)12支試管,而實際只出現(xiàn)11支試管,那么香連丸的實際抑菌效價為2.44×10-7克·升-1,計算抑菌效價為10-7克·升-1。
研究人員認為,香連丸具有較強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桿菌作用,香連丸中萸黃連與木香的定量交互作用對痢疾桿菌呈現(xiàn)了協(xié)同或相加作用,體現(xiàn)了香連丸這一傳統(tǒng)古方在治療痢疾配伍上的合理性,也為香連丸劑型的進一步改進提供了實驗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