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家姓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shè)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qū)。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qū)。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zhàn)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yáng)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yáng)州),當(dāng)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yáng)州、儀征、高郵、寶應(yīng)、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yīng)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yáng)州。南唐時期又恢復(fù)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qū)。元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qiáng)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廣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東周時期,宋國貴族戴云升遷居譙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獨(dú)步堂:源自后漢戴良的事跡。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jīng)說:“我獨(dú)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強(qiáng)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來。
避貴堂:同獨(dú)步堂。
湖南湘潭鶴嶺戴氏六修族譜十四卷,(民國)戴朝先主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湖南資陽戴氏支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戴人貴主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榷嶺戴氏五修族譜二十四卷,(清)榷光晉等主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湘上戴氏四修族譜六十卷,(民國)戴海鯤受等主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戴氏九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三卷,(民國)戴樹人等撰修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湘潭湘上戴氏三修族譜三十六卷,(清)戴東堂等主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戴氏續(xù)修族譜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戴氏續(xù)修支譜八卷,(清)戴洪炳等主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邵東戴氏三修族譜十三卷,首一卷,(民國)戴祖詠等主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邵東戴氏續(xù)修族譜六卷,首一卷,(清)戴耀陵主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蘇武進(jìn)毗陵戴墅高氏宗譜三十四卷,(清)高步瀛纂輯,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毗陵高氏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存三卷?,F(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西萬戴王氏族譜,(清)王文杰等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末?,F(xiàn)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安徽屯溪戴氏宗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戴文炳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刻本二十三冊。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安徽徽州戴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八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西萬載東溪戴氏配崇祀錄,(清)戴文炳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三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戴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前后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浙江杭州遷杭戴氏族譜,(民國)戴兆田等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本復(fù)印本兩冊。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浙江浦江浦陽埽溪戴氏宗譜二十三卷,(民國)戴財金等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缺十四、十五、十六、二十卷。
武進(jìn)昆陵戴墅高氏宗譜二十八卷,(清)高明善主修,高步瀛纂輯,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冊,今僅存第一~五卷、第七~二十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六卷、第二十八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錫山戴氏宗譜八卷,(清)戴云龍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京江賜禮戴氏重修家乘六卷,(清)戴□纂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賜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戴氏宗譜三十六卷,(民國)戴儒彬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蕭邑蘿戴氏宗譜十卷,(民國)戴介生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榮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五十四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 四百四十九萬兩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33%左右。
先秦時期,戴氏世為宋國上卿,活躍在河南地區(qū)。秦漢時期,戴姓向東遷移到安徽、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戴姓在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廣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時期,戴姓在華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點(diǎn),中原幾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進(jìn)入福建、廣東等地區(qū),清初進(jìn)入臺灣省。
宋朝時期,戴姓大約有11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七位。浙江為戴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戴姓總?cè)丝诘?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占戴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蘇、山東、河南、湖北五省。全國以浙江為中心向西、向北散發(fā),形成浙、贛、湘、鄂、蘇、豫、魯七省聯(lián)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戴姓大約有3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為戴姓第一大省,約占戴姓總?cè)丝诘?8%。在全國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大約占戴姓總?cè)丝诘?6%,其次分布于江蘇、山東、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戴間,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于戴姓的主體早已進(jìn)入江南,在這600年間得到穩(wěn)定和發(fā)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國仍以浙江為中心向三個方向散發(fā),形成了浙、贛、鄂、皖、蘇、魯、閩七省聯(lián)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qū)。戴姓的重心開始向北面的江蘇移動。
當(dāng)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萬,為全國第 六十四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占戴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廣東、重慶、浙江、貴州,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總?cè)丝诘?2%,為戴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江浙為首,沿長江向西延伸到川貴的戴姓聚集區(qū)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間,戴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西部的回遷和移民是主流,同時,向東北的移民成為新的流動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皖蘇滬浙、湖北大部、贛湘、云貴川渝、粵閩臺大部、魯豫東南、陜西南段、遼寧大部、吉林南段、黑龍江東端和西北角、內(nèi)蒙古東南和東北角,戴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33%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dá)到1%以上,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4.6%,居住了大約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云南橫斷山脈以東廣大的地區(qū),戴姓在當(dāng)?shù)厝巳褐械姆植急壤?.11%一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約23%的戴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