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百家姓路姓專欄主要介紹路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路姓男孩/女孩名字。
  • 路姓來源
    路姓起源

    源流一

    黃帝生子玄囂,玄器生子帝嚳,為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為部落首領時,玄元因功封為路中侯,建路國,歷經(jīng)虞舜時期和夏王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元和氏纂》記載:黃帝為首領時,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長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國。西周至春秋時期,潞國被稱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時期,有潞國君主潞子嬰兒。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晉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晉景公發(fā)大軍北上。晉軍到潞國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與豐舒控制的潞國軍隊激戰(zhàn)一場,徹底擊敗潞軍,殺了豐舒。然后,晉景公順手牽羊滅了潞國,把潞子嬰兒帶回晉國。從此,潞國被劃入晉國版圖,成為強晉的一部分。

    潞國被滅后,潞子嬰兒的后代子孫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簡筆為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妘姓,出自黃帝的后裔陸終的后裔的封地路,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困學紀聞》記載:黃帝之子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老童生吳回,吳回之子即陸終。

    陸終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鄶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孫后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路縣,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姓氏急就篇》記載:路,原為水名,作潞。漢朝初期置路縣(今北京通州),東漢朝時期改為潞縣,該縣有許多人以潞命氏,稱潞姓,后為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后來的西漢朝時期的著名臨淮太守路溫舒,上奏了聞名天下的《尚德緩刑書》,他就是該支路氏族人。

    源流五

    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后滅于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源流六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沒潞真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代北鮮卑族拓拔部有沒路真氏、亦稱沒潞真氏、沒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后,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改漢字單姓為路氏、鹿氏。

    源流七

    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圍汴京,高宗趙構逃亡在外遇金兵,問其姓氏,高宗裝啞指路為姓,后裔便分趙、路兩姓。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路正、巾車,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路正,亦稱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維護、設置驛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隸屬于夏官府司管轄,相當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長。據(jù)典籍《周禮·夏官·合方氏》中記載:“路正,掌達天下之道路。”巾車,官職類同于路正,不過,只負責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異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門路、寢路、車路、鼓路。

    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車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 路姓郡望堂號

    郡望

    內(nèi)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內(nèi)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fā)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內(nèi)黃毫城,約百余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nèi)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為內(nèi),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nèi)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nèi)黃。1999年,內(nèi)黃縣轄四個鎮(zhèn)、十三個鄉(xiāng)。到2000年,內(nèi)黃縣轄六個鎮(zhèn)、十一個鄉(xiāng)。

    陽平郡:漢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于縣境置鐘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zhèn)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后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平?jīng)龅貐^(qū)景泰、靖遠、會寧、平?jīng)?、涇川、?zhèn)原及寧夏中寧、中衛(wèi)、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后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陜北紅軍和蘇區(qū)創(chuàng)建人、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杰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qū),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qū)有婺城之稱,后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并于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xù)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潁川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qū)。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后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堂號

    陽平堂:以望立堂。

    內(nèi)黃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 路姓家乘譜牒

    安邑河東路氏七修族譜,(清)路有年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山東濟陽路家寨路氏族譜,(清)路德麟作序,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西運城安邑郇城路氏族譜,(清)路生財、路有年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

    貴州畢節(jié)路氏長房族譜,(清)路朝霖、路朝聯(lián)同編,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宜興路氏六修宗譜十六卷,(清)路文齡始修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民國)路恩耀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傅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山東淄博路氏族譜十六卷,(民國)路振玉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鉛印本十六冊?,F(xiàn)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東淄博般陽路氏重修族譜十四卷,(民國)路程海重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博。

    路氏六修宗譜十六卷,(民國)路思耀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傅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 路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路氏是一個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約一百零四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65%左右。

    路氏源起十分龐雜,在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路氏族人已經(jīng)十分搶眼,如有巨鹿東里人(今河北平鄉(xiāng))人路溫舒、漁陽人(今北京密云)路人、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路建、陳留人(今河南開封)路粹、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路佛……等等??梢娫诖穗H路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氏落籍四川。

    魏、晉、南北朝時期,路氏族人繁衍得依舊興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氏就出現(xiàn)了五個郡望:即襄城郡、陳留郡、河南郡、內(nèi)黃縣、潁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開封、洛陽、內(nèi)黃、禹縣一帶路氏族人枝繁葉茂,風光顯赫。除此之外,路氏人在今河北大名、寧夏固原、陜西西安一帶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興旺,一直延續(xù)到隋唐兩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氏族人,在此際竟現(xiàn)于史,名人不斷,此際劇烈的社會動蕩,也導致數(shù)量眾多的路氏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華一帶形成路氏東陽郡望。

    隋、唐時期,路氏族人依舊興盛,并且以陽平等路氏郡望為中心擴展至今山東境內(nèi),如唐朝宰相路巖為魏州冠氏人(今山東冠縣),其家族在當?shù)仡H具盛名,世代顯貴,而且人口繁衍興盛,后路巖因故被貶嶺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陽,當為路氏族人入湖南之始。

    宋朝時期,路振由永州祁陽徙居潭州湘潭(今湖南湘潭)。

    明朝初期,山西路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天津等地。

    至清朝時期,路氏族人由于仕宦、謀生、避災等原因散居全國各地。

    例如,商丘市寧陵縣路氏一族,先祖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詔自山西洪洞縣遷至今寧陵縣,繁延至今歷六百多年二十六世,現(xiàn)族眾分居在商丘市的寧陵、睢縣、柘城、民權、夏邑、虞城六個縣梁園、睢陽二區(qū)、周口市的開發(fā)區(qū)、淮陽縣、鄲城縣、太康縣,開封的杞縣等地。2000年春重修族譜,在譜族眾一萬六千余人。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這四省之路氏約占全國路氏人口的70%左右。

  • 路姓男孩名字推薦
    路子豪  路怡麟  路及駕  路雪麗  路子馨  路付坤  路欣語  路忻愉  路遠航  路雅淳  路萍站  路蘋站  路平站  路雅淇  路沐伊  路慕伊  路夢伊  路伊娜  路旭東  路紹滑  路曉晨  路家宇  路子晨  路又禹  路貽舒  路沈?qū)W  路梓豪  路媛婷  路茜茹  路梓赫  路建勇  路博曉  路博顯  路依曉  路依諾  路春雷  路靜雅  路雨菡  路雨含  路雨晗  路淑婷  路炫穎  路翊婷  路琳婷  路惠婷  路藝婷  路祤婷  路建婷  路紫妍  路婉靈  路慕婷  路木婷  路青婷  路美婷  路佳琪  路美琪  路夢婷  路慧婷  路婉婷  路鑫婷  路儀藍  路怡藍  路憶蘭  路焬嵐  路怡婷  路瑜婷  路沅婷  路晨琳  路立琳  路炎婷  路憶婷  路云婷  路玉婷  路艷婷  路彥婷  路燕婷  路森彪  路羽炫  路憶琳  路雨琳  路羽琪  路安琪  路靜炫  路欣怡  路安婷  路雨軒  路哲翰  路思遠  路佳碩  路景龍  路擬兆  路櫨鐺  路微敏  路維敏  路三和  路晶喬  路小兔  路甜甜  路肖楠  路肖婉   查看更多路姓男孩名字
  • 路姓女孩名字推薦
    路羽彤  路羽菡  路槿萁  路詩雯  路悅怡  路靜如  路艷如  路如一  路如悅  路悅倩  路悅汝  路悅如  路雅銳  路霓藝  路葭俐  路藍瀵  路丹寐  路出夢  路贍靜  路月淇  路壩婷  路朵潁  路艷茹  路艷霞  路丹苗  路丹敘  路雯笫  路芬飄  路惠叢  路芬蠛  路貯泯  路閨倒  路芳顢  路洹萍  路馬藍  路隴人  路齡兀  路茗鑲  路嫂遮  路人一  路瓦藩  路人蘆  路蛘蕃  路艷詩  路蛘泳  路耘欣  路玉櫻  路尤釧  路蟬屹  路嶄笆  路左險  路卉昕  路丹媛  路二蘄  路丹縻  路幻紫  路菲床  路罐琪  路畫妍  路幻云  路如鳳  路堇穎  路埠縈  路萱藐  路曉蕾  路雪嬌  路槿潔  路菊婉  路婭潁  路下犒  路梓萁  路椿萱  路萁菩  路秋璇  路秀琴  路暄婷  路碧蓮  路靈犀  路月琬  路海棠  路伶蔚  路宇嫻  路婉揚  路葉妃  路姬女  路懿昕  路嫻姝  路玨詩  路笆煮  路婉詩  路群腎  路彤姿  路飄儷  路玉益  路玉笫  路鑰姹  路娉翎  路月菀  路芹旎  路桌馨   查看更多路姓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