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國學古籍
  • 全名《忠孝勇烈木蘭傳》,又名《忠孝勇烈奇女傳》,四卷三十二回,有清代刊本。書中不題撰人。本書是根據(jù)北朝民歌《木蘭辭》和有關(guān)史書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敷衍創(chuàng)作而成的。其中,有的人物和情節(jié)還受到了唐代、明代傳奇的影響與啟發(fā)。書中寫木蘭從軍十二載,轉(zhuǎn)戰(zhàn)千里,備覺艱辛,后因?qū)医ㄆ婀Χ环鉃閷④?。然最后竟蒙冤涉進武則天亂國案中,不得已剖心自殺以表對朝廷的忠誠,結(jié)局慘烈異常。木蘭從軍的故事早已流傳古今,家喻戶曉。本書將這一故事加以細致描寫,情節(jié)更為具體。同時,書中指稱木蘭姓朱,家住黃陂,也是有一定根據(jù)的。明代人焦竑曾考證黃陂古為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等。另外,《黃陂縣志》中有《木蘭傳》一篇,內(nèi)容與本書基本相同。
    作者:
  • 版本:民初石印本。三十三回 。作者:不題撰人。

    內(nèi)容:《三春夢》記敘康熙十三(1674)甲寅年四月至康熙十六(1674)丁巳年六月止,廣東潮州總兵劉進忠起兵抗清及失敗的過程。三年過后,一切依舊,故名《三春夢》。==============================================================================
    《三春夢》內(nèi)容簡介此書記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描敘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故事!清朝初年,神州陸沉,山河腥膻,華夏血殷天地悲憤,清軍橫行,肆意屠戮漢族同胞,百姓泣血呼天,同心抱痛,劉進忠乘勢起兵,反清復明,以一隅之地聚集英雄豪杰,戈揮落日,誅奸侫,報血仇,浴血抗清三軍,終因寡不敵眾,引頸就義,劉進忠失敗了,但他的壯舉可同日月爭輝,可與天地共存!此書情節(jié)動人,語言清新流暢,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值得一讀.
    作者:
    不題撰人
  • 簡介暫無
    作者:
    醉月山人
  • 二度梅(又名《二度梅奇說》丶《忠孝節(jié)義二度梅全傳》)
    作者:題“惜陰堂主人編輯,繡虎堂主人評閱?!?br>內(nèi)容:敘述梅、陳二家沉冤得雪,奸臣盧杞最終得誅的故事。
    ==============================================================================
    清初天花主人小說《二度梅全傳》。述唐肅宗時歷成知縣梅櫆得罪奸相盧杞,盧矯旨誅梅全家。梅子良玉與書童喜童逃出,擬投奔岳父侯鸞,聞侯勢利,乃由喜童冒名前往試之,果為所執(zhí),并欲解京領賞,喜童自殺。良玉逃至揚州,冒名喜童,為梅櫆好友陳日升收留于陳家為仆。一日,陳見園中盛開之梅被風雨吹落,由此想到好友梅櫆無辜被害,萬念俱灰,欲出家為僧,家人勸阻,陳言除非梅開二度,才可息出家之念。良玉感念萬端,夜間作文祝告上蒼,為陳女杏元發(fā)現(xiàn)。次日果然梅開二度,杏元告諸老父,陳遂以杏元許配良玉。朝廷與番邦議和,盧杞以杏元美,命杏元和親,由良玉與杏元之弟春主護送。在山西邯鄲之重臺,杏元在與良玉泣別后跳崖自殺,良玉與春生逃走。杏元為神所救,化名江月英,御史鄒伯符收為義女,與鄒女云英感情甚篤。良玉與春生途中遇盜失散。良玉化名穆云,由馮樂天薦與鄒伯符,鄒愛其才,令其往大名府家中,另囑夫人招為婿。良玉在鄒家思念杏元,出杏元所贈之玉釵,婢女春香竊之,杏元見而疑良玉己死,優(yōu)傷成疾;良玉失釵亦憂急成病。事為云英所知,查明實情,鄒夫人乃以二女許良玉。春生與良玉失散后落水,為周漁婆救起,周以女玉姐妻之。濟南知府子江魁強搶玉姐,春生向良玉之母舅節(jié)度使邱山申告,邱斷還玉姐,愛春生才,留于府中。時良玉之母邱夫人亦逃避于邱府,見春生,方知良玉未死,邱山又以女云仙許配春生。后良玉、春生分別以穆云、邱魁之名得中狀元、榜眼。唐帝查明盧杞陷害忠良真相,下旨法辦,良玉、春生復姓封官,梅、陳二家團圓。
    作者:
  • 樵史通俗演義(又名《樵史演義》)
    版本清初刻本。四十回。作者:題“江左樵子編輯”。江左樵子,應為陸應旸(約1572~約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補縣學生,已而被斥,絶意仕進。內(nèi)容:敘述了明末天啟丶崇禎及南明弘光朝的歷史。 ==============================================================================
    本書是描寫明清易代事跡的通俗歷史小說,其最大特點是由當代的人敘寫親見親聞的史事,因而不僅所寫的歷史事件比較信實可征,故事情節(jié)也都有相當依據(jù),而且還能羅真實地反映那個時代的某些社會風貌,較之后代人敘寫前代歷史的《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一類作品,更有歷史的認識意義。
    作者:
    江左樵子
  • 簡介暫無
    作者:
    煙霞主人
  • 《說岳全傳》集中書敘南宋高宗、孝宗二世皇帝和岳飛與子岳雷等二代人,全書可分兩大部分。自開卷岳飛出生湯陰縣到第六十一回岳飛風波亭被害為前部,敘說河南相州湯陰岳氏族人岳和妻姚氏,年四十生一子,取名單字飛,表字鵬舉。逾三日,黃河決堤,飛父命喪河浪,飛母坐花缸抱其隨水漂至河北黃縣,受麒麟村富戶王明所救并客居其家。母教子讀書習字,后被周侗收為義子,習文傳武,將十八般武藝盡皆傳授。岳飛能文善武,東京會試,比武場上岳飛將早已買通考官張邦昌等人的小梁王柴桂槍斃命,奸臣張邦昌欲斬岳飛,幸得宗澤全力保護,得免一死?;丶亦l(xiāng)閑居,終日與結(jié)義弟兄王貴、張顯、湯懷等人修文演武,論講兵機戰(zhàn)策。 《說岳全傳》的作者通過一段真實動人的歷史故事,歌頌了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民族氣節(jié),在保衛(wèi)國家疆土的斗爭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同時也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奸臣的丑惡罪行。更有助于今人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的了解和對其本質(zhì)的認識。==============================================================================
    《說岳全傳》全稱《精忠演演義說本岳王全傳》,是描寫南宋時期抗金英雄岳飛及其岳家軍故事的一部歷史小說。岳飛被害之后,其故事很快便在民間流傳開,南宋咸淳時說話藝人王六大夫,即以該故事說《中興名將傳》,接著有宋元人作南戲劇本《秦太師東窗事犯》,明宏治年又有周禮編《岳飛破虜東窗記》,后又有明人作《精忠記》傳奇劇本和傳奇小說《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明末湯子垂又作《續(xù)精忠》,一題《小英雄》。此間,曲藝又出現(xiàn)長篇大書《岳傳》及評話、彈詞、鼓子詞,如《龍門敗十將》、《瘋僧掃秦》、《精忠傳彈詞》等多種。于是,清初錢彩在岳飛故事于民間長期廣泛流傳的基礎上,吸收了民間文學的營養(yǎng),作為《說岳全傳》。其書中社會上的深遠的影響,在同類小說中可謂佼者。20世紀80年代遼寧作家王印權(quán)據(jù)此故事整事評書《岳飛傳》,由劉蘭芳播講,出現(xiàn)了“《岳飛傳》開播,一城空巷”的局面,將岳飛硌的傳播推向了歷史的巔峰。
    作者:
    錢彩
  • 明代小說,五十卷五十回,不題撰人。

    據(jù)李保恂《舊學庵筆記》載有大字刻本,今未見?,F(xiàn)存清刊本,藏復旦大學圖書館。清末另有石印本,改題書名為《梼杌閑評明珠緣》,或徑題《明珠緣》。

    此書不題撰人。繆荃蓀《藕香簃別鈔》、鄧之誠《骨董續(xù)記》皆推測為李清所著??娷跎p《藕香簃別鈔》以弘光朝工科給事中李清曾為其祖李思誠辯冤,此書中敘及禮部尚書李思誠阻撓魏忠賢竊邊功請封而為權(quán)閹所惡事,疑為李清所撰。鄧之誠《骨董續(xù)記》卷二稱此書“其所載侯、魏封爵制辭,皆不類虛構(gòu);述忠賢亂政,亦足與史相參”,記事亦有與李清《三垣筆記》相發(fā)明者,“總之,非身預其事者不能作也,謂之映碧(李清號)所撰?!碑敶鷮W者歐陽健等亦持此說。

    李清(1602-1683),字映碧,一字心水,晚號天一居士,南直隸興化(今江蘇興化)人。天啟元年(1621)舉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崇禎十年(1637)內(nèi)召入京,仕崇禎、弘光兩朝,歷官刑、吏、工科給事中,大理寺丞。力主發(fā)奮圖強,抵御外侮。明亡不仕,閉門著書。史學頗有造詣,亦工文言小說。

    此書主要描寫明代宦官魏忠賢與明熹宗的乳母客印月互相勾結(jié)亂政、篡權(quán)的歷史故事。小說以魏賢賢一生經(jīng)歷為主要線索,展示了明末社會較為廣闊的歷史畫卷。

    關(guān)于魏忠賢的小說,是崇禎朝的熱門話題,先有長安道人國清之《警世陰陽夢》,又有吳越草莽臣之《魏跺賢小說斥奸書》、樂日舜之《皇明中興圣烈傳》。此書雖系晚出,但流傳較廣。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據(jù)清刊本影印此書,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據(jù)清刊本點校此書,收入《中國小說史料》叢書。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據(jù)清刊本點校此書,收入《明清佳作足本叢刊》。


    作者:
    不題撰人
  • 簡介暫無
    作者:
    海上獨嘯子
  • “薛剛反唐”的故事相傳唐時薛仁貴之子薛丁山為奸臣張臺(張士貴之子)所害,全家抄斬。薛丁山的長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愚忠愚孝,終于作了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剛,為人性格堅強,不肯屈服,終于起兵反唐,報了血海深仇使正義得以伸張。薛剛與薛猛的性格,在這里恰好作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作者:
    如蓮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