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國學古籍
  • 英烈傳(又名《皇明開運英武傳》丶《皇明英烈傳》丶《云合奇蹤》)
    版本:清懷德堂本。十卷八十回 。
    作者:不題撰人。
    內(nèi)容:敘述朱元璋等人反抗元順帝統(tǒng)治,滅元建國一事。
    ==============================================================================
    《英烈傳》,一名《皇明開運英武傳》、《皇明英烈傳》、《云合奇蹤》,此書不題撰人。據(jù)明代沈德符《野獲編沁,此書為嘉靖時武定候郭勛所撰,旨在為其祖郭英冒功,郭英功績在《英烈傳》中主要指鄱陽湖大戰(zhàn)中郭英一箭射死陳友諒,太祖稱贊郭英一箭勝百萬甲兵,后郭英被封為武定侯。
    作者:
  • 清·鄒必顯

    飛跎全傳(又名《飛跎子傳》、《揚州語繡像三教三蠻維揚佳話傳奇》、《飛跎子書》)

    版本:嘉慶二十二(1817)年一笑軒刋本。四卷三十二回 。

    作者:鄒必顯,干嘉年間揚州評話藝術家,江蘇興化人,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他“性溫暾,寡言笑,偶一雅謔,舉座絶倒”。內(nèi)容:敘述石信求取仙方,拜師學藝,學成后下山投軍出戰(zhàn),與蠻兵斗法,最后三教和解,天下太平的故事。全書記揚州風土人情,以新奇市語,博讀者一笑?!帮w跎”為揚州土語,焦循《易余龠錄》卷十八云:“凡人以虛語欺人者,謂之跳跎子;其巧甚虛甚者,則為飛跎?!?br>
    ==============================================================================
    《飛跎全傳》,是用揚州俗諺寫成的諷刺性滑稽小說。敘“飛跎子”原名石信,字不透,因誤服蜜餞砒霜藥,背上長出一塊呆肉,左腳又被人弄壞,故人稱“跳跎子”。跎子為要治好背跎腿跛,找逼上紅城的懸天上帝求取仙方,一路歷經(jīng)形形色色的世態(tài)人情,終于拜師學到諸種絕技,被譽為“飛跎子”。時海外天子帶領倭蠻、苗蠻、反蠻入侵中原,飛跎子奉師命下山出戰(zhàn),抵御倭蠻,擺陣斗法,難分難解,都抗囊菩薩出來說和,釋、道、儒三教和解,天下歸于太平。跎子最后加封跎王,名留后代。小說記揚州風土人情,文風粗獷,且由評話表演,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作者:
    鄒必顯
  • 九云記版本:清代小說。九卷三十五回 。
    九云記作者:無名子。
    九云記內(nèi)容:敘述楊少游建功立業(yè)的一生,以及同鄭瓊貝、秦彩鳳、桂蟾月等八位佳人的愛情婚姻故事
    ==============================================================================
    《九云記》發(fā)現(xiàn)的20多年來,在韓國和中國陸續(xù)有幾位學者進行研究,最后的焦點集中在《九云記》的國籍問題上。國內(nèi)學者劉世德教授主要從外部材料出發(fā),結合內(nèi)證,根據(jù)《九云記》和《九云樓》的關系,推測《九云記》就是《九云樓》?!毒旁茦恰肥歉鶕?jù)《九云夢》改寫的中國小說,《九云記》也是中國小說。法國學者陳慶浩教授單純從“文本”出發(fā),拋開外部資料,列舉了不符合中國語言習慣的幾種現(xiàn)象,得出《九云記》是朝鮮小說的結論。我在認真研究內(nèi)證的基礎上,再結合外部材料,得出的結論是:《九云記》可能是中國小說,但它在傳抄過程中,又留下了朝鮮人少量改寫的痕跡。
    作者:
    無名子
  • 歷代興衰演義(原名《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版本:原書《二十四史通俗演義》有雍正間刋本,四十四回 。本書刪去原先四十一至四十四回 (各朝年號丶儒家道德丶歷朝各地物產(chǎn)丶歷朝各地災異風俗),另增二十回 ,總計六十回 。

    內(nèi)容:原書一至四十回 記敘盤古開天至清兵南下統(tǒng)一全國之大事。本書由清康熙時期,平西王吳三桂絞死明朱桂王一事寫起,至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各派代表簽訂和約,將上海改為商埠一事止,著重在民國之事。
    ==============================================================================
    清代雍正時人呂安世,根據(jù)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南宋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及二十四史,編成本書。書的《凡例》中說;"是書悉遵《綱鑒》,半是《綱鑒》舊文。"這倒確是事實。輯錄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不相聯(lián)屬的內(nèi)容和費解的字句"略加刪訂","統(tǒng)二十四史事實,說得原原本本;至其中條分縷析處,亦復一線穿成",因而成為一本演義體的書。原名《綱鑒演義》,后又改為《二十四史通俗演義》。因它"半是《綱鑒》舊文",就難言"通俗。"我們這次印行時,取二者而折衷之,稱為"二十四史演義"。它的內(nèi)容,正如《序一》中所說:"事事悉依正史,言言若出新聞"。因此,它實際是一種簡明歷史知識讀物。在目前這類讀物缺少的情況下,是可以聊備一格的。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明代以前歷史的一個大概輪廓,特別是對歷朝大政及其盛衰得失,能有一個概括的了解。誠然,這本書脫胎于舊的史書,而一部二十四史不過是帝王將相的家譜。但由于帝王將相掌握了最高的統(tǒng)治權力,他們的所作所為,就關系著每個朝代的興衰治亂,也就是關系著千百萬被統(tǒng)治人民的命運。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朝代統(tǒng)治權力的動搖以至最后瓦解,往往都是由于統(tǒng)治者極端殘暴腐朽,弄得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赤地千里,父子相食"的慘景,釀成了"亂世英雄起四方"的局面。斗爭的結果,舊朝瓦解,新朝產(chǎn)生,新的統(tǒng)治者代替了舊的統(tǒng)治者,對被壓迫者往往不得不采取某些讓步措施,使他們得到一點喘息的機會,于是生產(chǎn)又開始上升,社會又呈現(xiàn)出某些繁榮景象。但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痼疾,到了一定時期,治又變成亂。這種現(xiàn)象,在史書上,在這本《演義》中、都歸之為"天意",這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解釋,我們切不可上當。但綜觀興衰治亂之由,與帝王將相的品質作風、政策措施,尤其是用人行政,又不無關系,甚至關系很大。"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的這幾句話,可以說明很多朝代的致治致亂之由。這類歷史經(jīng)驗,即使在今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足供借鑒的。
    作者:
    呂安世
  • 說呼全傳》(又名《呼家后代全傳》、《呼家將》)
    版本:清乾隆巳亥四十四(1779)年金閶書業(yè)堂刊本。十二卷四十回 。
    作者:作者不詳。
    ==============================================================================
    《說呼全傳》,又名《呼家將》,說的是宋仁宗時呼延必顯一家與龐集一家的忠奸斗爭,思想內(nèi)容較《楊家將傳》要遜色,情節(jié)上和楊家將有些關聯(lián),因此我們把這二種書列在一起。據(jù)史載,呼延必顯的父親呼延贊,與楊業(yè)同時,也是北宋年間“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的名將。小說里敘述其家族抗拒邪惡勢力的故事,雖更多虛構的成分,但所表現(xiàn)的那種為正義而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還是值得稱贊的。呼家將的故事,民間流傳的也不少,如說唱本子《呼延慶打擂0,《金鞭記》、《肉丘墳》等等。這里排印的本子,刻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著作人不詳,大約是根據(jù)說書藝人的記錄加工寫成,比起《楊家將傳》來,更接近于民間口頭文學。
    ==============================================================================
    [呼家將].又名[肉丘墳],[金鞭記].書敘宋仁宗時,開國元勛呼延贊之子忠孝王呼延必顯遭西宮娘娘龐妃之父龐文陷害。仁宗昏潰,斬抄呼門三百余口,二子逃亡。守勇逃至名將王貴后人汝南莊上,汝南將女金蓮許配給他。守勇奔赴新唐國搬兵復仇,路遇所救民女鳳奴與其兄嫂虎臣夫婦,遂在山寨落草。眾人率嘍兵與追來的龐家兵馬苦斗,幾番廝殺后也云散。守信逃到西羌,與天定山寨主齊國寶女月娥結姻。一年又一年,龐家四虎追殺不已。金蓮之子延慶得異人教授,熟習兵法,與母同赴新唐。路過西羌時,遇守信子延龍、延豹。守信帶子侄赴京祭墳。延慶遭擒,被包公救出,后遇鳳奴女碧桃、梅仙。眾子孫在京城大鬧花燈,獄墳放火。時值龐貴妃想趁花燈之夜,將養(yǎng)在八王府中的太子誆出殺害。呼家小將亂中救太子回到八王府。此后,各路呼門后人共投新唐,呼氏團聚。延慶等以西番進貢為名,混入京城八王府,陳訴冤情。八王面圣,得除奸敕命一道。呼氏子孫率軍殺入關中,直抵王城。仁宗革除龐集官職,賜死龐貴妃。呼家將蕩平相府,斬殺龐集,報仇雪恨。仁宗降旨加恩,重建呼門盛府,祭墳以慰忠魂。

    歷史上確有呼延贊其人, 呼延贊,生年不詳,卒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軍事將領。

    呼延贊出生于將門之家。父親呼延琮,后周時為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呼延贊初踏入軍旅生涯時為一名驍騎卒,因他在戰(zhàn)場上勇于作戰(zhàn),被宋太祖提拔為驍雄軍使。乾德二年( 964年),北宋西討后蜀,呼延贊跟隨西川行營前軍都部署王全斌等大將從鳳州(今陜西鳳縣東北)南下,攻打四川北邊的門戶劍門(今四川劍閣北)。他身為前鋒,沖鋒陷陣,身負數(shù)創(chuàng),班師后因軍功被提升為副指揮使,太平興國初年又被選拔為鐵騎軍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又提升為馬步軍副都軍頭。淳化三年( 992年)升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宋真宗繼位后,大力提拔軍官。當時各將紛紛宣揚自己的功勞,唯獨呼延贊說自己無以報國,不敢更求遷擢,再拜而退。咸平三年(100O年),呼延贊去世。

    呼延贊矢志以身許國,消滅契丹,恢復故土,他的全身甚至嘴唇里面都刺滿“赤心殺契丹”五字。他還命令他的妻妾仆人也都在臉上刺字,因全家人跪求才改為婦女刺字臂上。他的兒子們都在耳朵后面刺有“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幾字。

    呼延贊戎馬生涯一生,他熱愛祖國,忠于宋廷,為北宋的統(tǒng)一事業(yè)和抵御契丹的入侵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作者:
  • 全相平話(又名《全相平話五種》)

    版本:元英宗至治年間(1312~1323)建安虞氏新刊本。計有《武王伐紂書》(別題《呂望興周》)丶《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丶《秦并六國平話》(別題《秦始皇傳》)丶《續(xù)前漢書平話》(別題《呂后斬韓信》)丶《三國志平話》等五種。

    內(nèi)容:元代講史話本。所述五種故事,真?zhèn)螀㈦s,虛實并存,但對后世小說發(fā)展,有深刻影響。
    作者:
  • 三遂平妖傳(全稱《北宋三遂平妖傳》,又名《新平妖傳》)版本:明代小說。分兩種。一為四卷廿回 ,題東原羅貫中編次;一為不分卷四十回 ,題宋東原羅貫中編,明隴西張元咎校。本書為二十回 。作者:題“東原羅貫中編次”。

    內(nèi)容:書演北宋時王則起義于貝州一事,故事在南宋時已在民間流傳。推測羅貫中搜集有關起義史料、民間傳說,加工整理而成此書。
    ==============================================================================
    《三遂平妖傳》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可謂神摩小說這一影響巨大的小說流派的先聲。

    小說講述的中心事件,是宋代的王則起義,羅貫中根據(jù)歷史事實的民間傳說、以及市井流傳的話本進行整理,編成《三遂平妖傳》。到了萬歷年間,著名的通俗文學家馮夢龍從長安城購得羅貫中的二十回本,親自改編增補,廣泛吸收民間的妖異故事,以豐富小說的內(nèi)容,編成《新平妖傳》。

    《三遂平妖傳》多寫人間妖異事件,少談方外神仙鬼怪。我們在書中看到的不是天宮地府,而是活生生的社會,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元明時代的風俗人情。小說中的人物不是冰冷無趣的神仙鬼怪,而血肉豐滿、充滿人情味的活人,他們的喜怒哀樂與常人并無不同,只不過在必要的時候才施展一下法術。

    小說繼承了宋元以來說話人的敘事技巧,行文跳脫活潑,揮灑自如,具有濃郁的市井氣息,極富表現(xiàn)力。
    作者:
    羅貫中
  • 簡介暫無
    作者:
    好古主人
  •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yōu)”、“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jīng)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xù)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br>==============================================================================
    《隋唐兩朝志傳》,十二卷一百二十回。題為“東原羅貫中羅本編輯”、“西蜀升庵楊慎批評”,此書從隋末寫到唐末僖宗年代,前面九十一回寫隋亡唐興的歷史,后面二十多回,概述了貞觀以后二百多年歷史,虎頭蛇尾,十分潦草?!端逄浦緜鳌吩疚匆?,清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長洲褚人獲〔11〕有改訂本,易名《隋唐演義》,序有云,“《隋唐志傳》創(chuàng)自羅氏,纂輯于林氏,可謂善矣。然始于隋宮剪彩,則前多闕略,厥后補綴唐季一二事,又零星不聯(lián)屬,觀者猶有議焉。”其概要可識矣。
    作者:
    羅貫中
  • 鬼谷四友志又名《孫龐演義七國志全傳》,全書三卷,每卷又分上下卷,實為六卷,即六回,有清代刊本。書署作者為楊景淐,然其生平事跡無可考。本書敘寫戰(zhàn)國時孫臏與龐涓斗智、蘇秦與張儀連橫合縱的故事。孫、龐、蘇、張四人乃鬼谷子之弟子,故稱“鬼谷四友”。將孫臏、龐涓事寫入小說,此前有《樂毅圖齊平話》、《列國志傳》、《孫龐斗志演義》等書。楊景淐編撰本書,在參考前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盡刪前書荒誕離奇、有乖史實之處;同時,加入蘇秦、張儀故事。然“鬼谷四友”雖合為一書,但仍分兩段講述。小說結構嚴謹,情節(jié)驚險,人物豐滿,文字也通俗易懂。
    作者:
    楊景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