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袁氏世范 世范卷上 睦親·為人豈可不孝

    作者: 《袁氏世范》袁采
      「原文」人當(dāng)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yuǎn),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于人。亦造物者設(shè)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雖飛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脫胎卵之際,乳飲哺啄必極其愛。有傷其子,則護(hù)之不顧其身。然人于既長之后,分稍嚴(yán)而情稍疏。父母方求盡其慈,子方求盡其孝。飛走之屬稍長則母子不相識認(rèn),此人之所以異于飛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子雖終身承顏致養(yǎng),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盡者。凡人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dāng)自悟。亦由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廣至大,而人之報天地者何在?有對虛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齋醮上帝,則以為能報天地,果足以報其萬分之一乎?況又有怨咨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譯述」人當(dāng)處在嬰孩時代,對于父母的愛戴和依戀是極為深切的。而父母對于處在嬰孩時代的兒女,愛護(hù)憐惜之情也很深厚,撫養(yǎng)培育幾乎到了無所不至其極的地步。大概由于父母和孩子相連的氣血剛剛分離,相去還不算遙遠(yuǎn),并且嬰孩的聲音笑貌本身便能取悅于人,得到人的疼愛的緣故吧!這也是造物者特意安排的自然而然的道理,使人類,使這個世界能生生不止,繁衍不息。即使是飛禽走獸、微生物等也是這個道理,當(dāng)它們的子女剛剛脫離母體的時候,哺乳喂養(yǎng)極其關(guān)心。如果有意外的傷害降臨到它們孩子身上之時,它們就會奮不顧身,挺身而出去保護(hù)孩子。然而,當(dāng)孩子漸漸地長大之后,名分稍稍嚴(yán)格起來,感情也日漸疏遠(yuǎn)起來。此時父母極力要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慈祥,子女們也力求做到至孝。飛禽走獸之類漸漸長大之后,母與子不相識認(rèn),這是人之所以與飛禽走獸不相同的地方。但是,父母在孩子幼小之際,對他們愛念撫育之情,簡直不可以用言語表達(dá)得盡。子女們即使終其一生承顏致養(yǎng),孝順父母,極盡孝道,也不能報答父母從小愛念撫育的恩情,況對有些人來說,根本不能盡孝道。凡是不能盡孝道的人,請他注意一下人類是怎樣撫育嬰孩的,其中的情愛的分量有多重,最終就會自己醒悟。正如天地孕育萬物的至理,這種至理涉及到人類的又是那樣廣大,而人類怎樣去報答天地呢?有的對著空中焚香跪拜,有的請道士做道場以祭祀上帝,認(rèn)為這樣就能報答天地至愛,果然能報答其萬分之一嗎?更何況那些對天地有埋怨責(zé)怪的人,這些都是不進(jìn)行反思所造成的錯?。?br>
      「評析」“受人滴水之恩,當(dāng)以涌泉相報?!边@是古人一句頗為激昂慷慨的至理名言。每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一剎那起,便開始沐浴在父母的愛撫之下,那么這種源源不斷的親情之愛,當(dāng)以什么來作為報答呢?只有至孝。即使至孝也只能報答得一部分恩情!對于父母,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孝,人不可不孝。孟郊有詩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薄 ∈前?,寸草能夠報答得了三春的陽光嗎?好在我們的父母不求你是否能報答得完完全全,徹徹底底,他們所希望的是,當(dāng)你在飛黃騰達(dá)之時還時時記掛著他們,不時傳來你異地的音訊,不時地聽到你事業(yè)成功、家庭幸福、愛情甜密的捷報。我們的父母是偉大的,他們的愛是無私的,奉獻(xiàn)得無怨無悔、淋漓盡致而又辛辛苦苦,你千萬別辜負(fù)他們的心。

      《紅樓夢》中的呆霸王薛蟠,吃喝嫖賭無惡不作,不務(wù)正業(yè),混入三教九流之中,毫無一點(diǎn)兒詩書氣。在他的意識里,似乎只知道怎樣胡吃海喝,怎樣貪圖美色并為此不辭辛勞。最典型的就是為了得到英連,竟然打死了人,吃了官司,惹得薛姨媽為他擔(dān)驚受怕,薛寶釵為他傷心落淚。就是這樣一個人,也有孝心,在薛姨媽面前仍然表現(xiàn)出一個孝子的樣子。

      在古人的意識里,忠與孝是密切相聯(lián)的兩個因子,他們始終克守的規(guī)矩就是“在外盡忠,在家盡孝”,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他們往往痛不欲生。不管其功名心有多重,一旦父母亡故,總要回家守孝三年,這已經(jīng)成為多少千年封建社會一個顛撲不破的“至理”,沒有人提出過懷疑?! 〖幢闶窃谒枷霕O為活躍的魏晉時代,人們在追求玄遠(yuǎn)超脫的神韻之際,仍然沒有忘記“孝”這個字眼。陳仲弓任太丘長,當(dāng)時有個小官吏假稱母親有病請假,事情被發(fā)覺,陳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獄吏處死。主簿請求交給訴訟機(jī)關(guān)查究他其他犯罪事實,陳仲弓說:“欺騙君主就是不忠,詛咒母親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沒有比這個罪狀更大的了。查究其他罪狀,難道還能超過這件事嗎?”

      不忠不孝已構(gòu)得上處死之罪,可見古人是極注重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