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部
精選古籍
鑒略妥注
南詢錄
傳習錄
二十四孝
幼學瓊林
潛夫論箋校正
家范 (全譯評點本)
小學詩
明夷待訪錄
羅湖野錄
不真空論 不真空論
作者:
《不真空論》僧肇
夫至虛無生者,蓋是般若玄鑒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自非圣明特達,何能契神于有無之間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無窮,窮所不能滯,極耳目于視聽,聲色所不能制者,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虛,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混雜致淳;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
然則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潛微幽隱,殆非群情之所盡。故頃爾談論,至于虛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適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眾論競作而性莫同焉。何則?
“心無”者,無心于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于神靜,失在于物虛。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后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本無”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即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于物,則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雖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則真諦獨靜于名教之外,豈曰文言之能辯哉?
然不能杜默,聊復厝言以擬之。試論之曰:《摩訶衍論》云:諸法亦非相,亦非無相?!吨姓摗吩?,諸法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諦也。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廖虛豁,然后為真諦者乎?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如此,則非無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币悦鞣蚴ト酥谖镆?,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談,《超日》有即虛之稱。然則三藏殊文,統(tǒng)之者一也。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是以言真未嘗有,言偽未嘗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經云,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日,無異也。此經直辯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二于物哉?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虛;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故童子嘆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薄董嬬蠼洝吩疲骸稗D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轉,是謂轉無所轉?!贝四吮娊浿⒀砸?。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以物非有,故常見不得。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薄吨杏^》云,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后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后無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不無者,夫無則湛然不動,可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故《摩訶衍論》云,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尋此有無之言,豈直反論而已哉?
若應有即是有,不應言無;若應無即是無,不應言有。言有是為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辯非有。此事一稱二,其文有似不同。茍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何則?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形象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
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故《中觀》云: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以此為彼,以彼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萬物非真,假號久矣。是以《成具》立強名之文,園林托指馬之況。如此,則深遠之言,于何而不在?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者,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也。
故經云:甚奇,世尊!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然則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圣遠乎哉?體之即神!
返回目錄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然則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潛微幽隱,殆非群情之所盡。故頃爾談論,至于虛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適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眾論競作而性莫同焉。何則?
“心無”者,無心于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于神靜,失在于物虛。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后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本無”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即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于物,則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雖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則真諦獨靜于名教之外,豈曰文言之能辯哉?
然不能杜默,聊復厝言以擬之。試論之曰:《摩訶衍論》云:諸法亦非相,亦非無相?!吨姓摗吩?,諸法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諦也。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廖虛豁,然后為真諦者乎?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如此,則非無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币悦鞣蚴ト酥谖镆?,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談,《超日》有即虛之稱。然則三藏殊文,統(tǒng)之者一也。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是以言真未嘗有,言偽未嘗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經云,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日,無異也。此經直辯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二于物哉?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虛;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故童子嘆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薄董嬬蠼洝吩疲骸稗D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轉,是謂轉無所轉?!贝四吮娊浿⒀砸?。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以物非有,故常見不得。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薄吨杏^》云,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后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后無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不無者,夫無則湛然不動,可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故《摩訶衍論》云,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尋此有無之言,豈直反論而已哉?
若應有即是有,不應言無;若應無即是無,不應言有。言有是為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辯非有。此事一稱二,其文有似不同。茍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何則?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形象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
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故《中觀》云: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以此為彼,以彼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萬物非真,假號久矣。是以《成具》立強名之文,園林托指馬之況。如此,則深遠之言,于何而不在?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者,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也。
故經云:甚奇,世尊!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然則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圣遠乎哉?體之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