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部
精選古籍
晉荀公曾集
玉臺新詠
林和靖集
宋袁陽源集
陶淵明集
范德機詩集
粵詞雅
郴江百詠
鮑明遠集
岑參集
歷代游記選 ●明朝 游五泄山水志
作者:
《歷代游記選》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上境上,北距富春,南據句乘,東接浦江,其山水最號奇峭。齊謝元卿常以采藥深入其中;而宋刁景純,吳處厚亦頗游焉。 自西坑嶺入,過遇龍橋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橫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而前,經小潭,傍有礁石突起,類大甕斜覆,乃捫石而登,一失足輒墜。又行二里許,地稍平曠,怪石峻聳,峰巒環(huán)列獻狀,其紋縈縈然,若神工鬼斧所雕刻者。山多猴,游人過之,輒撒石亂下如雨。又前行半里,泉自石竇中出,瀏瀏作聲,若琴、若竹竽。泉西流,匯為小洼,瑩澈泓澄,毫發(fā)不隱。鰷魚數(shù)尾,洋洋往來,如行琉璃瓶中;見人至,潛去。洼左大樹離立,極怪偉;倒影入水中如畫。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閼道,相傳有巖角鷹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聲聞數(shù)十里。又行三十步,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山蟲崖虺,奔繞后先,瞬目失所在。至此則氣象陰幽,絕不類人世。如升蓬嶠,坐水晶宮,煙火氣消盡。又自山腰緣葛而前,竹籜覆地厚,動足輒撲。又過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無聲。兩旁石崖峭立,苔蝕蘚障,時有水珠毿滴下,歲旱鄉(xiāng)民禱龍于此。遇禱,水或涌,取晰蜴入瓶盂中,持以歸,多驗。自遇龍橋至此,約可六、七里,皆蛇盤磬折,路行若窮,又復軒敞,其中勝致難得具記。或言潭上有石河,從石河至三臺塔,人跡罕至,莫詳也?! す事范?,斜迤而東,過香爐峰,峭拔,上有石類香爐,故名。香爐北有峰圓而童,名缽盂峰。或曰,肖東甌雁蕩,又名雁蕩峰。自雁蕩而南,時有白云覆于谷口者,名白云峰。屹然人立者,名玉女峰。嶄嶄勢欲柱天者,名天柱峰。其他諸峰星聯(lián)肺附,登名圖記者,蓋七十有二焉。復從崖東折,度略安橋,趨三學禪院。院,唐靈默禪師道場,師嘗降龍于此,遺跡尚存。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東潭。潭上飛瀑可二十丈,瀑怒參倒擊崖竅中,若運萬斛雪從天擲下,白光閃閃,奪人目睛,至潭底輒復逆上,有聲如輥雷,人笑語咫尺不能辨,猶聞甕中聲。居人云,每天風一號,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曉,歲旱投龍者多驗。
如西潭,復北折而西,泝潭之源。登響鐵嶺,度紫閬山,村人多舍茅葦間,有平皋數(shù)百畝可耕溉。傍沿石河,又行一里許,地名石鼓,足頓之咚咚鳴。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鏘如佩環(huán)。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圓如奇釜而廣,而底敞大。水驅亂石聚其內,迨滿,復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險不可置足。從其右懸藤墜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線縋之下,不見底。其形方狹而長,天向陰,常有云氣從中起,疑有潛龍。人恒以幽悄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綯圍腰系巨筏,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楓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廣袤倍之。側有劉龍子墓,相傳龍子嘗銘釣于潭,得驪珠吞之,化飛去,后人為驛石作冢,或云龍子之母葬焉,世遠不可辯。又其下至第五潭,即東潭。因其水五級,故名為五泄云。
噫!造物之委形于山水者,其奇峭有是哉!
題記:本文以游程先后為順序,對五泄山水逐層展開描寫。對西潭一帶的景色描繪,作者以水映山:溪水清澈,聲若琴竽,水中鰷魚洋洋,樹影怪偉,潭水冉冉下注,匯成白簾,滑而無聲,刻畫出一種寂靜清幽的境界。而由香爐至東潭一帶的景色描寫,作者以山襯水,七十二峰的奇峭異狀,烘托出東潭的氣勢,怒瀑擊崖,如擲萬斛雪,白光奪目,聲若輥默默,這兒別是一種雄奇險峻的氣象。對五潭,作者或狀聲或繪形,或言其險峭或述其傳說,寫出它們的不同的特點?! ∽髡吆喗椋核五ィ?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金華潛溪人。明初文學家。幼時家貧,借書苦讀,求學于古文學吳萊、柳貫、黃潛等人。元順帝征為翰林院編修,辭不就,后應朱元璋之召至建康。明建國后,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主修《元史》。后因長孫涉胡惟庸案,全家被貶至四川茂州,中途病卒于夔州。宋濂被奉為明“開國文臣之首”,其文學成就主要在于散文、傳記和記敘文,文筆簡練,形象生動。但有些作品維護封建道德,宣揚佛道思想。著有《宋學士集》。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如西潭,復北折而西,泝潭之源。登響鐵嶺,度紫閬山,村人多舍茅葦間,有平皋數(shù)百畝可耕溉。傍沿石河,又行一里許,地名石鼓,足頓之咚咚鳴。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鏘如佩環(huán)。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圓如奇釜而廣,而底敞大。水驅亂石聚其內,迨滿,復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險不可置足。從其右懸藤墜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線縋之下,不見底。其形方狹而長,天向陰,常有云氣從中起,疑有潛龍。人恒以幽悄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綯圍腰系巨筏,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楓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廣袤倍之。側有劉龍子墓,相傳龍子嘗銘釣于潭,得驪珠吞之,化飛去,后人為驛石作冢,或云龍子之母葬焉,世遠不可辯。又其下至第五潭,即東潭。因其水五級,故名為五泄云。
噫!造物之委形于山水者,其奇峭有是哉!
題記:本文以游程先后為順序,對五泄山水逐層展開描寫。對西潭一帶的景色描繪,作者以水映山:溪水清澈,聲若琴竽,水中鰷魚洋洋,樹影怪偉,潭水冉冉下注,匯成白簾,滑而無聲,刻畫出一種寂靜清幽的境界。而由香爐至東潭一帶的景色描寫,作者以山襯水,七十二峰的奇峭異狀,烘托出東潭的氣勢,怒瀑擊崖,如擲萬斛雪,白光奪目,聲若輥默默,這兒別是一種雄奇險峻的氣象。對五潭,作者或狀聲或繪形,或言其險峭或述其傳說,寫出它們的不同的特點?! ∽髡吆喗椋核五ィ?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金華潛溪人。明初文學家。幼時家貧,借書苦讀,求學于古文學吳萊、柳貫、黃潛等人。元順帝征為翰林院編修,辭不就,后應朱元璋之召至建康。明建國后,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主修《元史》。后因長孫涉胡惟庸案,全家被貶至四川茂州,中途病卒于夔州。宋濂被奉為明“開國文臣之首”,其文學成就主要在于散文、傳記和記敘文,文筆簡練,形象生動。但有些作品維護封建道德,宣揚佛道思想。著有《宋學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