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歷代游記選 ●明朝 游五湖記

    作者: 《歷代游記選》王鏊
      吳郡之西南,有巨浸焉。廣三萬六千頃,中有山七十二,襟帶三州,東南之水皆歸焉。其最大者二:一自寧國、建康等處入傈陽,迤邐至長塘湖,并潤州、金壇、延陵、丹陽諸水,會于宜興以人;一自宣、歙天目諸山,下杭之臨安、余杭,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而皆由吳江分流以入海。

      一名震澤,(書)所謂“震澤底定”是也。一名具區(qū),(周禮·職方)“揚(yáng)州之藪曰具區(qū),(山海經(jīng))“浮玉之山,北望具區(qū)”是也。一名笠澤,(左傳)“越伐吳,吳子御之笠澤”是爐。一名五湖、范蠡舟出五湖口,太史公‘登姑蘇,望五湖”是也“。五湖者,張勃(吳錄)云:“周行五百里,故名。”虞仲翔云:“太湖東通吳縣松江,南通烏程言溪,西通宜興荊溪,北通晉陵隔湖,東連嘉興韭溪。水凡五道,故謂之五湖。”陸魯望云:“太湖上稟咸池五車之氣,故一水五名。”然今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游湖。貢湖,胥湖。莫厘之東周三十余里,日菱湖;其西北周五十里,日莫湖;長山之東周五十里,曰游湖;沿?zé)o錫老岸周一百九十里,曰貢湖;胥山之酉南周六十里,曰胥湖。

      五湖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東日梅梁湖,杜圻之酉、查魚之東曰金鼎湖,林屋之東日東皋里湖。而吳人稱謂,則惟曰太湖云。



      題記:五湖即大湖,煙水浩渺。碧波萬頃,沿湖古跡眾多,風(fēng)景優(yōu)美。本文首先介紹了太湖的面積和湖水的來龍去脈,一源自寧國、建康;一來自宣城歙縣,匯入太湖之后,再由吳江分流進(jìn)人大海。其次作者論經(jīng)數(shù)典,有根有據(jù)地考證了太湖的不同名稱及其來由,足見其博聞廣記,學(xué)識淵博。文章敘事清楚,語言流暢,地理方位詳盡準(zhǔn)確。作者生于斯、長于斯,對于太湖的情況了若指掌,因而介紹時娓娓道來,指點(diǎn)江山,字里行間流露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對于游覽、了解太湖有一定的幫助。

      作者簡介:王鏊(1450—1524),字濟(jì)之,又稱震澤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成化間進(jìn)士。弘治初,遷侍講學(xué)士,充講官。正德元年(1506),進(jìn)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時中官劉瑾擅權(quán),大學(xué)土焦芳趨附,乃去官家居。博學(xué)有識,尚經(jīng)術(shù)。文章語言雅正,議論明楊,使弘治、正德間文體為之一變。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jì)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