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痰火點雪》 痰火失血

    作者: 龔居中

    夫血者,氣之配也。人之一身五臟六腑,四體百骸,靡不藉其營養(yǎng)也。然附氣以行,氣暢則暢,氣逆則逆,有夫婦隨唱之義。一或陰虧陽勝,偏而為火,氣得火而行健。譬則男女偕行,男得附而邁往,女必迷途而暫 矣。所以火載血上,錯經(jīng)妄行,越出上竅而為吐衄咳唾等候,第始焉之作,正氣未虛,猶水溢于都,固當潔理其源,亦必溢土以御,不爾而任其流,則涓涓之勢,其可遏乎?非江海之源,寧不竭乎!況失血既久,則真陰已虧,相火自熾,必見潮汗遺滑等證。當此之際,法當君以益陽,佐以滋陰養(yǎng)血,使以清金,潔源,令生陰長,源潔流清,庶無后慮矣。然所謂益陽者,參 獨參湯之類是也。所謂滋陰養(yǎng)血者,陳

    藕汁,或童便一物是也。要之痰火失血,皆由陰火上炎所致,然謂之陰火者,龍雷之火也,不可以水伏,不可以直折,豈苦寒之可遏耶?倘恣用苦寒以傷其脾,則飲食日減,肌肉日消。節(jié)齋云∶服寒者,百無一生,服溲溺者,百無一死之論,正此謂也。

    圣按∶失血之證,其類非一,有陽乘陰者,謂血熱而妄行也。有陰乘陽者,以陽虛而陰所附,妄溢而不循經(jīng)也。有血越清道而出于鼻者,有血溢濁道而出于口者,嘔血者,出于肝,吐血者,出于胃,衄血者,出于肺,耳出血曰 ,膚腠出血曰血汗,口鼻并出曰竅俱出曰大衄,由固不一,總之火病俱多,倘不溯其源而以治,寧毋岐路亡羊之失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