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痰火點雪》 諸血后虛怯主方

    作者: 龔居中

    治吐衄咳唾等證,失血既多,虛羸昏倦,精神怯弱,血尚未盡。

    人參(一錢,補氣生血,吐衄后煎服一兩,若內傷血出如涌泉,同荊芥灰蒸柏葉,白面水服) 黃 (蜜炒,一錢,逐五臟惡血,同紫蘇末服,止吐衄不止) 甘草(炙,五分,養(yǎng)血補血,并咳唾膿血之疾) 白芨(一錢,或為末,以羊肺蘸食,止肺損唾衄,水服止衄)百合(一錢,主肺病吐血,或和蜜蒸食) 熟地黃(二錢,補血填髓) 生地黃(二錢,涼血,生血,止血) 當歸(身頭,一錢五分,止血養(yǎng)血) 牡丹皮(一錢,和血,生血,涼血,退血中伏火) 阿膠(蛤粉炒,成珠,一錢,主虛損吐血,肺虛咯血) 鹿角膠(一錢,治同上)

    上十味,乃補血、養(yǎng)血、清血、歸源之品,其間主以參、 者,取陰藉陽生之義。但脈不實數(shù)弦長者,任意服之,無執(zhí)王氏謬論,以取虛虛之禍也。以上作一劑,用藕節(jié)五個,水煎,臨服時入童便一盞,藕汁二杯,俟溫徐徐緩服。

    按∶《褚澄遺書》云∶人喉有竅,咳血殺人。蓋肺體清虛,難容纖物,血既滲入,愈咳滲,愈滲愈咳。凡諸藥味濃氣濃者,皆所不利,惟飲童便一物湯,則百無一死。若服寒涼,則百不一生。又吳氏云∶諸虛吐衄咯血,須用童子小便,其功甚捷。蓋溲溺滋陰降火,清瘀血止吐衄諸血,但取十二歲以下童子,絕其烹炮咸酸,多與米飲,以助水道。每用一盞,入姜汁或韭汁三五點,徐徐緩服,日進二三服,寒天則燉溫服,久自有效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