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陰陽雜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謂得道”,見《素問》卷一第四《金匱真言論》。自“黃帝問于岐伯曰:人有四經(jīng)”至“陰陽相過曰彈”,見《素問》卷二第七《陰陽別論》。自“凡痹”至“痹聚在脾”,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論》。自“陰爭于內(nèi)”至末,見《素問·陰陽別論》。

    黃帝問于岐伯曰:天有八風,經(jīng)有五風,八風發(fā)邪氣,經(jīng)風觸五臟。

    八風,八正邪風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風,發(fā)為邪氣傷人者也。經(jīng)風,八虛風也,謂五時八風,從虛鄉(xiāng)來,觸于五臟,舍之為病也。

    平按:《素問》“問”下無“于岐伯”三字;“五風”下有“何謂?岐伯對曰”六字;“發(fā)邪”下無“氣”字,有“以為”二字。注“八正”,袁刻作“八方”,按前《調(diào)陰陽篇》“雖有邪賊”句,楊注云:“雖有八正虛風,不能傷也?!币涝n作“八正”為是。

    邪氣發(fā)病,所謂得四時之脈者,

    謂得四時相勝之脈以為候。

    平按:《素問》“脈”作“勝”,別本亦作“勝”。

    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四時之勝也。

    謂天風、經(jīng)風在身,邪氣行于寸口,有相勝之候。

    平按:《素問》無“得”字。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輸在頸項;

    東風從春生已與肝為病者,肝之病氣,運致于頸項,頸項為春也。

    平按:注“運致”,別本作“逆致”。

    南方風生于夏,病在心,輸在胸脅;

    胸脅當心,故為夏也。

    西方風生于秋,病在肺,輸在肩背;

    肩背當肺,故為秋也。

    北方風生于冬,病在腎,輸在腰股;

    腰股近腎,故為冬也。

    中央為土,病在脾,輸在脊,故精者身之本也。

    脊膂當脾,故為仲夏也。土為五谷之精,以長四臟,故為身之本也。

    平按:《素問》“輸”作“俞”,下同;“南、西、北”下均無“方”字;“故精者,身之本也”句在后。

    故春氣者病在頭,

    在頭頸項。

    夏氣者病在臟,

    臟謂心腹。

    秋氣者病在肩背,

    肩背為秋氣也。

    冬氣者病在四肢。

    冬為痹厥,多在四肢。

    故春喜病鼽衄,

    傷寒,春病在頭,故喜鼽衄也。

    夏喜病洞泄寒,

    傷風,夏病在臟,故喜病洞泄寒中也。

    平按:《素問》“寒”作“寒中”;“夏”作“長夏”,在仲夏之后。

    仲夏喜病胸脅,

    傷溫,夏病在胸脅,故喜病胸脅。

    秋喜病風瘧,

    仲夏傷暑者,秋喜病風瘧也。

    冬喜病痹厥。

    傷濕,冬病故為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病鼽衄,春不病頸項,

    夫冬傷寒氣在于腠理者,以冬強勇按蹻,多勞困,腠理開,寒氣入客。今冬不作按蹻,則無傷寒,至春不患熱病鼽衄,故春不病頸項者也。蹻,幾小反,強勇貌也。

    平按:《素問》“鼽”上無“病”字。

    夏不病洞泄寒中,仲夏不病胸脅,

    春傷風時,多循于頭,入于腑臟,故至夏日作飧泄寒中病也。所以春無傷風,即無夏飧泄之病,故至仲夏不病胸脅。

    平按:《素問》“夏不病洞泄”作“長夏”,在“仲夏不病胸脅”下。

    秋不病風瘧,秋不病肩背胸脅,

    仲夏不傷暑于胸脅,至秋無瘧及肩背胸脅病也。

    平按:《素問》無“秋不病肩背胸脅”句。

    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藏于凊者,至春不病溫。

    冬病痹厥飧泄內(nèi)虛,又因汗出,寒入藏于內(nèi),故至春病溫,是為冬傷于寒,春為溫病所由者也。

    平按:“凊”《素問》作“精”。“藏于凊”上,《素問》有“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八字。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小寒入腠理,不得汗泄,至秋寒氣感而成瘧也。

    此平人脈法地也。

    平人脈法,要須知風、寒、暑、濕四氣為本,然后候知弦、鉤、毛、沉四時脈也。地,即本也。

    平按:《素問》無“地”字。

    岐伯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子午巳東,晝?yōu)殛栆?;卯酉巳北,夜為陰。故平旦至日中,陽中之陽也;日中至昏,陽中之陰也?/p>

    平按:“岐伯曰”《素問》作“故曰”;“昏”上有“黃”字。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子午巳西,夜為陰;卯酉巳南,晝?yōu)殛?。故合夜至雞鳴,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人同陰陽,故人亦有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陰,陰中之陽也。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nèi)為陰。

    皮毛膚肉,在外為陽;筋骨臟腑,在內(nèi)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背在胸上近頭,故為陽也;腹在胸下近腰,故為陰也。

    言人之身,五臟中之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肺、肝、心、脾、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皆為陽。

    就身之中,五臟藏于精神為陰,六腑貯于水谷為陽也。

    平按:《素問》“言人之身,五臟中之陰陽”作“言人身之臟腑中之陰陽”;“肺肝心脾腎”作“肝心脾肺腎”;“三焦”二字在“膀胱”下。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而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

    所以須知陰陽相在者,以其四時風寒暑濕在陰陽也。何者?冬之所患咳嗽痹厥,得之秋日傷濕,陰也;夏之所患飧瀉病者,得之春日傷風,陽也;春之所患溫病者,得之冬日傷寒,陰也;秋之所患咳瘧病者,得之夏日傷暑,陽也。

    平按:注“咳瘧”恐系“痎瘧”之誤,以上篇“夏傷于暑,秋為痎瘧”也。

    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

    視,瞻候也。宜以三部九候瞻知所在,然后命于針灸、砭石、湯藥、導引,五立療方,施之不誤,使十全者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心肺在隔已上,又近背上,所以為陽也。心以屬火,火為太陽,故為陽中之陽也。肺以屬金,金為少陰,故為陽中之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腎肝居膈以下,又近下極,所以為陰也。腎以屬水,水為太陰,故為陰中之陰也。肝以屬木,木為少陽,故為陰中之陽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脾居腹中至陰之位,以資四臟,故為陰中之陰。

    此皆陰陽表里、外內(nèi)左右、雌雄上下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五臟六腑,即表里陰陽也。皮膚筋骨,即內(nèi)外陰陽也。肝肺所主,即左右陰陽也。牝臟牡臟,即雌雄陰陽也。腰上腰下,即上下陰陽也。此五陰陽,氣相輸會,故曰合于天也。

    平按:《素問》“外內(nèi)”作“內(nèi)外”;無“左右上下”四字。

    問曰:五臟應四時有放乎?答曰: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

    精,謂木精也,汁也,三合,藏之肝腑膽中也。

    平按:《素問》“問曰”作“帝曰”;“有放乎”作“各有收受乎”。

    其病發(fā)驚駭,

    起怒亡魂,故驚駭也。

    其味辛,

    肝味正酸而言辛者,于義不通。有云:金克木為妻,故肝有辛氣。

    平按:《素問》“辛”作“酸”。注“而言辛”,袁刻作“有本言辛”。

    其類草木,

    五行各別多類,故五行中各①稱類也。草木類同也。

    ①“各”字之旁,仁和寺本注一“別”字。

    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

    春當歲星。

    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

    頭為身之初首,故春氣在也。

    其數(shù)八,

    成數(shù)八。

    是以知病在筋也,其臭臊。

    是以②知筋位居春,故病在筋也。

    ②“以”,蕭本在“故”字之后。查仁和寺本,此段注文作兩行,“以”字在右行“是知”與左行“故病”四字中間,據(jù)文義,當在“是”字之后。

    赤色入通于心,

    火生于木,心又屬火,火色赤,故通心。

    平按:“赤色”上,《素問》有“南方”二字。

    開竅于耳,

    《九卷》云:心氣通舌。舌既非竅,通于耳。

    藏精于心,

    心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故病在五臟,

    心為五臟主,不得受于外邪,受外邪則五臟皆病也。

    其味苦酸,

    酸為苦母,并母言之,故有苦酸。

    平按:《素問》無“酸”字。

    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

    《九卷》云:黃黍味辛??辔犊诵?,仍金火相濟,故并言之。

    其應四時,其星上為熒惑,

    夏時上為熒惑。

    以知病在脈也,

    脈位居夏,故病在脈。

    其音徵,其數(shù)七,

    成數(shù)七也。

    其臭焦。黃色入通于脾胃,

    五色皆自通臟,不言其腑,此言腑者,以胃為四臟資糧,故兼言也。

    平按:《素問》“黃色”上有“中央”二字;“脾”下無“胃”字。

    開竅于口,藏精于脾,

    精,脾中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也。

    故病在于舌本,

    脾脈足太陽連舌本,故夏病在舌本也。

    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zhèn)星,

    其脾王四季,故季夏上為鎮(zhèn)星。

    故知病在肉也,其音宮,其數(shù)五,

    脾肉在夏,故有病在肉。其數(shù)五,謂生數(shù)。

    其臭香。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

    精,肺液也。

    平按:“白色”上《素問》有“西方”二字。

    故病在于背,

    肺為陽中之陰,在背,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

    《九卷》云:粳米味甘,黍味辛。此中稻辛。

    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

    秋時上為太白星。

    故知病在皮毛,

    皮毛在秋,故病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數(shù)九,其臭腥。

    九為成數(shù)。

    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

    二陰,謂前后陰也。

    平按:“黑色”上,《素問》有“北方”二字。

    藏精于腎,

    精,謂腎液。

    病在于溪谷,其味咸,其類水,其畜豕,其谷豆,

    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①之會,腎間動氣為原氣,在溪谷間,故冬病在也。

    平按:《素問》“溪”下無“谷”字;“豕”作“彘”。

    ①“谷”,蕭本誤作“骨”,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

    冬時上為辰星。

    以知病在骨,

    骨氣在冬,故病在骨。

    其音羽,其數(shù)六,其臭腐。

    六為成數(shù)。

    岐伯曰: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逆順,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之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謂得道。

    善候脈者,須察臟腑之氣,有逆有順,陰陽表里雌雄綱紀,得之于心,合于至妙,然后教于人。教于人之道,觀人所能,妙知聲色之情,可使瞻聲察色,諸如是等,謂其人也。教,謂教童蒙也。授,謂授久學也。如是行者,可謂上合先圣人道也。

    平按:《素問》“善”上有“故”字,無“岐伯曰”三字;“逆順”二字作“一逆一從”四字;“合之于精”作“合心于精”。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有四經(jīng)十二順,

    四經(jīng),謂四時經(jīng)脈也。十二順,謂六陰爻、六陽爻,相順者也。

    平按:《素問》“黃帝問”下無“于岐伯”三字;“順”作“從”,下同。下有“何謂?岐伯對曰”六字。

    四經(jīng)應四時,十二順應十二月,

    肝、心、肺、腎四脈,應四時之氣;十二爻,應十二月。

    十二月應十二脈。

    十二經(jīng)脈也。

    脈有陰陽,

    十二經(jīng)脈,六陰六陽。

    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妙知人迎之變,即懸識氣口;于氣口之動,亦達人迎。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五臟之脈于五時見,隨一時中即有五脈,五脈見時皆有胃氣,即陽有五也。五時脈見,即有二十五陽數(shù)者也。

    所謂陰者真臟,其見則為敗,敗必死。

    于五時中,五臟脈見各無胃氣,唯有真臟獨見,此為陰也。

    平按:“其”《素問》作“也”。又:《素問》“死”下有“也”字。注“為陰”,“為”字,袁刻作“所謂”二字。

    所謂陽者,胃胞之陰陽。

    胃胞之中,苞裹五谷,具五臟為糧,此則真臟陰為陽,故曰胃胞陰陽者也。

    平按:《素問》“胞”作“脘”;“陽”上無“陰”字,下有“也”字。

    別于陽者,知病之處;

    陽,胃氣也。足陽明脈通于胃,是以妙別陽明胃氣,則諸脈受病所在并知之。

    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

    妙別五臟之脈,即知死生有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三陽行胃人迎之脈,在頭;三陰行太陰寸口之脈,在手也。

    所謂一也。

    陰陽上下動如引繩,故曰一也。

    別于陽者,知病忌時;

    善別胃脈,即和胃氣有無禁忌在于四時。

    平按:注“和”,別本作“知”。

    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

    善別手太陰脈,即知真臟脈之有無,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謹能純熟陰陽脈氣之道,決于心者,不復有疑,故不與眾人謀議也。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動者為陽,靜為陰;數(shù)者為陽,遲者為陰。

    凡陰陽者,去、靜與遲皆為陰,至、動與數(shù)皆為陽。

    平按:《素問》“靜”下有“者”字;“靜者”句,在“動者”句上;“遲者”句,在“數(shù)者”句上。

    凡持真臟之脈者,肝至懸絕九日死,

    有本為十八日。

    平按:《素問》“臟之”二字作“脈之臟”三字;“九”作“急十八”三字。

    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日死,腎至懸絕五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得真臟脈者死,然死之期,得五臟懸絕已去,各以其臟之氣分晝?nèi)諡閿?shù)。脈至即絕,久而不來,故曰懸絕。

    平按:《素問》“十日”作“十二日”;“五日”作“七日”。

    問曰:二陽之病發(fā)心痹,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息賁,三日者死不治。

    二陽者,陽明也。陽明,謂手陽明大腸脈也,足陽明脈也。陽明所發(fā),心痹等病也。隱曲,大小便。風消,謂風熱病消骨肉也。息賁,賁,隔也,為隔息也。

    平按:《素問》

    “曰”上無“問”字;“痹”作“脾”;“息賁”下無“三日”二字。

    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癕腫,及為痿厥喘悁,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三陽,太陽也,謂手太陽小腸脈也,足太陽膀胱脈也。太陽所發(fā),寒熱等病。悁,季綿反,憂患也。索,奪也。憂恚不已,傳為奪人色潤澤也。

    平按:《素問》“喘悁”作“喘

    ”。

    曰:一陽發(fā)病,少氣喜咳喜泄,傳為心瘛,其傳為膈。

    一陽,少陽也,手少陽三焦脈也,足少陽膽脈也。少陽發(fā)少氣等病。隔,塞也。

    平按:《素問》“喜”作“善”;“瘛”作“掣”?!吧贇狻保n作“小氣”,玩注宜作“少”,《素問》亦作“少”。又注“少陽”,“少”字原鈔亦作“小”,恐系鈔寫之誤,謹更正。

    二陽一陰發(fā)病,生驚駭背痛,喜噫喜欠,名曰風厥。

    二陽,陽明也。一陰,厥陰也,手厥陰心包脈也,足厥陰肝脈也。此二脈發(fā)驚駭?shù)炔?,風厥也。

    平按:《素問》“生”作“主”。

    二陰一陽發(fā)病,喜脹心滿喜氣。

    二陰,少陰也,手少陰心脈也,足少陰腎脈。少陰、少陽發(fā)喜脹等病。

    平按:注“腎脈”下,袁刻有“一陽,少陽也”五字。

    三陽三陰發(fā)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三陽,太陽也。三陰,太陰也,手太陰肺脈也,足太陰脾脈也。太陰發(fā)偏枯等病也。

    鼓一陽曰鉤曰鼓,

    一陽,少陽也。少陽脈至手太陰寸口,其脈鼓也。鼓,脈鼓勸也。一陽之鼓曰鉤也。

    平按:《素問》“鉤”下無“曰”字。

    一陰曰毛,

    一陰,厥陰也。厥陰脈至之寸口曰毛,此陰脈,不稱鼓也。有本:一曰陰曰毛也。

    鼓陽勝隱曰弦,

    脈鼓陽勝于隱曰弦。

    平按:《素問》“隱”作“急”。別本“隱”上有“陰”字。

    鼓陽至而絕曰石,

    至者為陽也,鼓陽至絕曰石也。

    陰陽相過曰彈。

    陰陽之脈至寸口相擊曰彈也。

    平按:“彈”《素問》作“溜”。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則滿喘而歐。

    邪氣客肺及手太陰,故煩滿喘歐也。

    平按:《素問》“煩”下無“則”字;“歐”作“嘔”。

    心痹者不通,煩則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喜噫,厥氣上則恐。

    邪氣客心及手太陽,故上下不通,煩則少腹故脹等病也。

    平按:《素問》“不通”上有“脈”字;“則”上有“心”字;“喜”作“善”。注“少腹故脹”,“故”恐系“鼓”字之誤。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演壞。

    邪氣客肝及足厥陰脈,厥陰脈系目及陰,故臥驚數(shù)小便。演當涎,謂涎流壞中心也。

    平按:“演壞”《素問》作“引如懷”三字。

    腎痹者善脹,尻以伐踵,脊以伐項。

    邪客腎及少陰之脈,故喜脹脊曲也。

    平按:《素問》“善”作“喜”;兩“伐”字均作“代”;“項”作“頭”?!懊洝毕?,袁刻有“足攣”二字,原鈔無。

    脾痹者,四肢懈惰,發(fā)咳歐汁,上為大寒。

    邪客脾及足太陰脈,不得營于四肢,故令懈惰,又發(fā)脾咳,胃寒歐冷水也。

    平按:《素問》“懈惰”作“解墮”;“歐”作“嘔”;“寒”作“塞”。

    大腸痹者,數(shù)飲出而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邪客大腸及手陽明脈,大腸中熱,大便難,肺氣喘爭,時有飧泄也。

    平按:《素問》“腸”上無“大”字;“出而”作“而出”。注“爭”字,原鈔作“年”,謹依經(jīng)文作“爭”。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兩髀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膀胱盛尿,故謂之胞,即尿脬。脬,匹苞反。邪客膀胱及足太陽,膀胱中熱,故按之髀熱,下則小便有澀,上則鼻清涕出也。

    平按:“少腹”,原鈔作“少腸”,《素問》作“少腹”,袁刻作“小腸”,與原鈔、《素問》均異,謹依《素問》作“少腹”?!皟慎隆薄端貑枴纷鳌皟?nèi)痛”,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兩髀?!睋?jù)此,則全元起本與此相合。“若沃以湯”,“湯”字原鈔作“陽”,恐傳寫之誤,謹依《素問》作“湯”,別本亦作“湯”。

    陰氣者,靜則神臟,躁則消亡。

    五臟之氣,為陰氣也;六腑之氣,為陽氣也。人能不勞五臟之氣,則五神各守其臟,故曰神臟也。賊郎反。若怵惕思慮,悲哀動中,喜樂無極,愁憂不解,盛怒不止,恐懼不息,躁動不已,則五神消滅,傷臟者也。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凡人飲食,胃實則腸虛,腸實則胃虛,腸胃更實更虛,故得氣通,長生久視。若飲食自倍,則氣不通,夭人壽命也,此則傷腑也。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

    淫,過也。喘息,肺所為也。喘息過者,則肺虛邪客,故痹聚也。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憂思,心所為。憂思過者,則心傷邪客,故痹聚也。

    淫氣歐唾,痹病在腎;

    歐唾,腎所為也。歐唾過者,則腎虛邪客,故痹聚也。

    平按:“歐唾”《素問》作“遺溺”。

    淫氣渴乏,痹聚在肝;

    肝以主血,今有渴乏,多傷血肝虛,故痹聚也。

    平按:“渴乏”《素問》作“乏竭”。

    淫氣饑絕,痹聚在胃。

    饑者,胃少谷也。饑過絕食則胃虛,故痹聚。

    淫氣雍塞,痹聚在脾。

    谷氣過塞,則實而痹聚于脾也。

    平按:“饑絕”《素問》作“肌絕”,下無“痹聚在胃”、“淫氣雍塞”二句。新校正云:“詳從上凡痹客五臟者至此,全元起本在《陰陽別論》中,此王氏所移?!睋?jù)此,則全元起本與《太素》同也。

    陰爭于內(nèi),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動肺,使人喘喝。

    五臟為陰,內(nèi)邪陰氣以傷五臟,故曰爭內(nèi);六腑為陽,外邪陽氣以侵六腑,故曰擾外。皮毛腠理也,肺魄所主,故汗出腠理,名魄汗也。藏,猶閉也。陰陽爭擾,汗出腠理未閉,寒氣因入,四肢逆冷,內(nèi)傷于肺,故使喘喝。喝,喘聲,呼割反。

    平按:《素問》“動”作“熏”;“喝”作“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味。

    五臟所生和氣之本,曰五味也。

    平按:《素問》“味”作“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剛與剛,陽盛也。陽盛必衰,故破散也。無陽之陰,必消亡也。

    淖則剛柔不和,經(jīng)氣乃絕。

    淖,亂也,音濁。言陽散陰消,故剛柔不和,則十二經(jīng)氣絕也。

    平按:《素問》此段下有“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數(shù)句,本書在后。

    岐伯曰: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

    木生火也。

    心之肺謂之死陰,

    火克金也。

    肺之腎謂之重陰,

    少陰重至陰也。

    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辟,重疊。至陰、太陰重也。

    結陽者,腫四肢。

    結,聚。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血聚多至三升也。

    陰陽結者針,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少陰為水,故多字誤耳①也。

    平按:《素問》“結”下無“者”字;“針”作“斜”?!笆?,原鈔本作“右”,恐誤,《素問》作“石”?!案鼓[”二字,原鈔缺左方,只余右方“復”、“重”二字,謹依《素問》作“腹腫”。

    ①“耳”,蕭本無。今據(jù)仁和寺本補。

    三陽結謂之消,

    消渴、消中也。三陽,太陽。

    平按:《素問》“三陽”作“二陽”。注“消渴”,“渴”字袁刻誤作“濁”。

    二陽結謂之隔,

    便溲不通也。二陽,陽明也。

    平按:《素問》“二”作“三”。

    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太陰。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厥陰,少陽也。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脈聚,陽脈不聚也。

    ②“搏”,人衛(wèi)本注曰:楊注訓“聚”,疑當作“摶”。下同。

    陰陽虛腸辟。

    陰陽腑臟脈皆虛者,腸辟疊死。

    平按:《素問》“辟”下有“死”字。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陰陽死生期也。

    平按:《素問》此數(shù)語在“經(jīng)氣乃絕”之下?!八娜斩选?,《素問》作“四日而死”,新校正云:“按別本作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詳上下文義,作死者非。”據(jù)此,則全元起注本與此正合,袁刻誤作“四日而死”。

    陽加于陰謂之汗,

    加,勝之也。

    陰虛陽搏謂之崩。

    崩,下血也。

    三陰俱搏,三十日夜半死。

    太陰總得三陰之氣。

    平按:《素問》“三十”作“二十”。

    二陰俱搏,十五日夕死。

    少陰總得二陰之氣。

    平按:《素問》“十五”作“十三”;“夕”下有“時”字,別本亦有“時”字。

    一陰俱搏,十日平旦死。

    厥陰氣皆來聚,故曰俱也。

    平按:顧本《素問》無“平旦”二字,趙府本有。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陽之脈,聚而且鼓。

    三陽三陰俱搏,心腹?jié)M,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募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陽明之氣皆聚,則陽明募病。有本為幕也。

    平按:《素問》“募”作“其”。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