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九針要解

    編者按:此篇見《靈樞·小針解第三》。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于人也。

    言者甚易,行之難著。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工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

    守刺規(guī)矩之形,故粗;守血氣,中神明,故工也。

    編者按:“工”《靈樞》作“上”。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驼?,邪氣也。

    神者,玄之所生,神明者也。神在身中,以為正氣,所以身中以神為主,故邪為客也。邪來乘于正,故為會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門者,腠理也。循正氣在腠理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正邪何經(jīng)之病。

    未睹病之已成,即能先知正邪之發(fā)在何經(jīng)脈中也。

    編者按:“正邪”《靈樞》作“邪正”?!安 焙笥小耙病弊?。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jīng)之病,所取之處也。

    先知何注有病之微,療之處所。惡知,言不知也。

    編者按:注“何注”,當(dāng)為“何經(jīng)”之誤。

    刺之微在數(shù)遲者,徐疾之意也。

    刺之微妙之機,在于徐疾也。數(shù),疾也。

    粗守關(guān)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五臟六腑出于四肢,粗守四肢臟腑之輸,不知營衛(wèi)、正之與邪、往來虛實,故為粗也。

    工守機者,知守氣也。

    機,弩牙也。主射之者,守于機也。知司補瀉者,守神氣也。

    編者按:“工”《靈樞》作“上”。

    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

    以因于空,所以機動。由于孔穴,知神氣虛實,得行徐疾補瀉也。

    編者按:“空”《靈樞》作“空中”。

    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已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神在孔穴,針頭候得氣已,神清志靜,密意守氣,行于補瀉,不令有失,故為微也。

    編者按:“針已”《靈樞》作“針以”。

    其來不可迎者,氣盛,不可補也。

    氣盛不可補之,補之實實也。

    編者按:“迎”《靈樞》作“逢”。

    其往不可追者,虛不可以瀉也。

    氣往而虛,不可瀉之,瀉之虛虛也。

    編者按:“以”字《靈樞》無。

    不可掛以發(fā)者,言氣易失也。

    利機掛以絲發(fā),其機即發(fā)。神氣如機,微邪之氣如發(fā),微邪來觸神氣,謂之掛也。微邪來至,神智即知,名曰智機,不知即失,故曰易也。

    編者按:注“神氣”后原衍一“之”字,今刪。

    扣之不發(fā)者,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已盡而不下也。

    不知機者,謂鈍機也。叩之不發(fā),謂無智之人行于補瀉,邪氣至而不知有害,血氣皆盡而疾不愈,下愈也。

    編者按:“者,言”《靈樞》誤作“言者”?!耙狻弊趾蟆鹅`樞》有“也”字;“而”字后有“氣”字。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可取之時也。

    知虛實可取之時,為知往來要期也。

    編者按:“知氣可”,《靈樞》作“知氣之可”。

    粗之闇乎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眇哉上獨有之者,蓋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少,少者逆。來為順,言形氣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知所取之處也。

    往者氣散,故少氣,逆也。來者氣集,故氣實,順也。明知氣之逆順,即行補瀉,更亦不須問者,謂善知處也。

    編者按:“乎”字《靈樞》無;“眇哉上”作“妙哉工”;“少,少者逆”作“小,小者逆也”;“來為順”后,有“也”字;“氣平”作“之平,平”;“問”作“間”;“知所取”前,有“言”字。

    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jì)之者,補也。

    迎而奪之,致虛;追而濟(jì)之,令實。故皆不可。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dāng)補之也。

    診寸口脈虛,當(dāng)補所由之經(jīng)也。

    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dāng)瀉之也。

    診寸口脈實,當(dāng)瀉所由之經(jīng)也。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宛陳,謂是經(jīng)及絡(luò)脈聚惡血也。

    邪勝則虛者,言諸經(jīng)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編者按:“虛”字后,《靈樞》有“之”字。

    有客邪在諸經(jīng),皆瀉去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nèi)而疾出也。

    此言其補。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nèi)徐出也。

    此言其瀉。

    編者按:“徐出”《靈樞》作“徐而出”。

    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也,虛者無氣也。

    若有,氣實;若無,氣虛也。

    編者按:“實與虛”之前,《靈樞》有“言”字;“有氣也”,《靈樞》無“也”字。

    察后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后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尚存也。

    若先實者,瀉而亡之,令后虛也;若先虛者,補而存之,使后實也。

    編者按:“尚”《靈樞》作“常”。注“亡之”,盛文堂本誤作“已之”;“使”誤作“便”,今均從仁和寺本。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則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若有失也。

    補之得于神氣,故佖然也。佖,文一反,色儀和也。瀉失于邪氣,故怳然也。

    編者按:“補則”《靈樞》作“補者”。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在上也。

    高,在頭。風(fēng)熱邪氣多中人頭也,故曰在上也。

    編者按:“故”字后,《靈樞》有“邪氣”二字。

    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氣上注于肺,濁氣留于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jié),而病生于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

    谷入于胃,化為二氣,清而精者,上注于肺,以成呼吸,行諸經(jīng)隧;其濁者留于腸胃之間,因于飲食不調(diào)為病,故曰在中也。

    編者按:“濁氣留于”《靈樞》作“濁溜于”。

    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之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清,寒氣也。寒濕之氣多從足上,故在下也。

    編者按:“地之氣”,《靈樞》無“之”字;“邪氣在上,濁氣在中”二句,《靈樞》無;“清氣在下”后,《靈樞》有“也”字。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

    上,謂上脈,頭及皮膚也。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

    中者,中脈,謂之陽明,是胃脈也。陽明之合者,胃足陽明合三里,至巨虛上廉與大腸合,至巨虛下廉與小腸合也。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疾,不欲深刺也,深則邪從之入,故曰反沉也。

    針過其分,邪從針入,病更益深,故曰反沉也。

    編者按:“太”《靈樞》作“大”;“疾”作“病”;“從之入”前,有“氣”字。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言經(jīng)絡(luò)各有所生也。

    言經(jīng)在筋肉,絡(luò)在皮膚也。

    編者按:“處”字后,《靈樞》有“者”字;“生”作“主”。

    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

    五臟中虛,用針者大瀉五臟之脈,陰絕,故死也。

    取三脈者恇,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fù)也。

    一時盡三陽之脈,陽絕,故恇然不復(fù)也。

    編者按:“取三脈者恇”《靈樞》作“取三陽之脈者,唯”。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五里在肘上,不在尺中,而言尺之五里者,寸為陽,尺為陰也。陰尺動,脈動于五里,故曰取尺五里也。五往者,五瀉也。

    奪陽者狂,正言。

    奪陽陽虛,故狂。此為禁之正言。

    編者按:“言”字后,《靈樞》有“也”字。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fù),

    觀其明堂五色,察其目之形色,則病之聚散可知也。復(fù),聚也。

    壹其形,聽其動靜者,言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調(diào)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

    相五色于目,謂壹其形也。相目之形有五色別,以知一形也。調(diào)尺寸之脈六變,謂聽其動靜也。聽動靜者,謂神思脈意也。

    編者按:“壹”《靈樞》作“一”;“工”作“上工”二字。

    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fēng)。

    正邪者,謂人因饑虛用力汗出,腠理開發(fā),逢風(fēng)入者,名曰正邪也。虛邪者,謂八正虛邪氣也。

    編者按:“風(fēng)”后,《靈樞》有“也”字。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

    右手推針出入,左手持而御也。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diào)而去之也。

    氣若不至,久而待之;氣若至者,依數(shù)行補瀉,去其實虛也。

    調(diào)氣在于終始壹者,持心。

    持心在于終始,故為壹也。

    編者按:“壹”《靈樞》作“一”;“心”字后有“也”字。

    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脈絡(luò)之滲灌諸節(jié)者也。

    數(shù)人骨節(jié),無三百六十五,此名神氣游行出入之處為節(jié),非皮肉筋也,故絡(luò)脈滲灌三百六十五空穴,以為節(jié)會也。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于內(nèi)者,脈口氣內(nèi)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jīng)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nèi)重竭,即死也矣,其死無氣以動矣,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于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也,陰氣有余故,

    《八十一難》:五臟氣已絕于內(nèi)者,謂腎肝之氣為陰,在內(nèi)也。而醫(yī)之用針,反實心肺,心肺為陽也,陰氣虛絕,陽氣盛實,是為實實虛虛,故死。心肺為外,心肺之氣已絕,用針者實于腎肝,亦為實實虛虛,所以致死之也。

    編者按:“即死也矣”《靈樞》作“重竭則死矣”;“其死無氣以動矣”作“其死也,無氣以動”;“四末”之前有“其”字;“逆則死也”作“逆則死矣”;“陰氣有余”之前,有“其死也”三字?!肮省弊鳌肮试辍倍帧?/p>

    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

    目為五臟使候也。循,增也。察目五色增明,即知無病者也。

    循明則聲章,聲章者,言聲與生平異。

    五色增明異常,明五聲,辨章別于生平,蓋是無病之候也。

    編者按:“言聲”前,《靈樞》有“則”字;“生平”作“平生”;“異”后有“也”字。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