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動脈”,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卷九第四。自“氣滿”至“氣下乃止”,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胸下動脈,中府等量取也。
平按:“下胸”《甲乙》作“脅下”。注“胸下動脈”,袁刻作“胸膺氣下動脈”,原鈔無“膺氣”二字。
氣滿胸中息喘①,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端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足太陰脈,起足大指端隱白穴也。
平按:《靈樞》“韭”作“薤”。
①“息喘”,人衛(wèi)本注曰:據(jù)《靈樞·熱病篇》當作“喘息”。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動脈”,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卷九第四。自“氣滿”至“氣下乃止”,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胸下動脈,中府等量取也。
平按:“下胸”《甲乙》作“脅下”。注“胸下動脈”,袁刻作“胸膺氣下動脈”,原鈔無“膺氣”二字。
氣滿胸中息喘①,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端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足太陰脈,起足大指端隱白穴也。
平按:《靈樞》“韭”作“薤”。
①“息喘”,人衛(wèi)本注曰:據(jù)《靈樞·熱病篇》當作“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