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xué)說收載較多。
蜜炙補中,生用透表。茯苓為使,惡龜甲、白鮮皮,畏防風(fēng)。然黃 得防風(fēng),其功益大,乃相畏更相使也。
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補虛弱,排瘡膿,益元氣,壯脾胃,祛肌熱,斂汗泄。助當歸以生血,佐防風(fēng)以驅(qū)風(fēng)。生用微涼。實表斂汗者宜之。生蜀郡山谷,隴西洮陽等處。山西綿上者良,緊實如箭桿者佳。葉似槐又似蒺藜。開黃紫花,結(jié)小尖角。內(nèi)有熱者勿用。凡使勿用苜蓿根,俗名土黃 ,味苦而堅脆,服之令人瘦。又與木 草相似腸風(fēng)下血同黃連丸服。(驗方第一。)
尿血痛甚,同人參末,用蜜炙萊菔如指濃四、五片,不令焦,蘸末食之,鹽湯下。(第二.)
汗渴脈虛,不洪,同當歸煎服。(第三。)
風(fēng)病不語,同防風(fēng)煎水蒸之。(第四。)
小便不通,水煎服。(第五。)
氣虛白濁,同茯苓末服。(第六。)
嗽膿血咽干,同甘草末服。(第七。)
一切癰疽初起,同當歸、凈花、甘草酒服汗之。(第八。)
胎動腹痛,下黃汁,同川芎、糯米煎服。(第九。)
代刀散生 (四錢)穿山甲(一錢) 川芎(三錢) 當歸(二錢) 角刺(一錢五分) 瘡在上先飲酒一杯。(諸方第一。)
黃 湯黃 白芍 桂枝 苦酒治黃汗身腫,發(fā)熱汗出而渴,脈自沉者。(第二。)
桂枝黃 湯
治黃汗兩脛自冷,腰腿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痛重,煩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者。(第三.)
五物湯黃 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棗治血痹身體不仁,狀如風(fēng)痹,脈微尺緊小者。(第四。)
黃 建中湯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棗 膠飴 黃治虛勞里急,諸不足者。(第五。)
防風(fēng)黃 湯防風(fēng)(三錢) 黃 (一兩)水煎服。治中風(fēng)不遂,脈遲弱者。(第六。)
玉屏風(fēng)散防風(fēng) 黃 白術(shù)為末酒下。治風(fēng)邪久留不去,或自汗不已者。(第七。)
黃 五物湯黃 白芍 桂枝 生姜 大棗水煎服。治風(fēng)癱身無痛,半身不遂,手足無力,不能動履者。久久服之,自見其效。(第八.)
竹葉黃 湯竹葉 黃 生地 白芍 麥冬 臺參 當歸 川芎 半夏 黃芩甘草 石水煎服。治消渴氣血虛胃盛者。(第九。)
保元湯黃 臺參 肉桂 甘草治男婦氣虛,嬰兒驚怯,痘家虛寒。(第十。)
圣愈湯臺參 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治一切失血過多,煩熱作渴,睡臥不安。(十一。)
當歸六黃湯當歸 黃 地黃 黃芩 黃連 黃柏治陰虛有火、盜汗發(fā)熱。(十二。)
黃 建中湯方見上。
治虛勞里急,悸衄腹痛,夜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諸不足者。(十三.)
黃 當歸 白芍 桂枝 防風(fēng) 姜 棗治手足一身麻木。(十四。)
黃 蒼術(shù) 獨活 防風(fēng) 升麻 葛根 炙草 白芷 川椒 姜 棗 蔥忌冷物。治鼻不聞香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