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xué)》 鴨肉(《名醫(yī)別錄》)

    【基原】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肉。

    【性味歸經(jīng)】甘、咸,平。入脾、胃、肺、腎經(jīng)。

    【功效】滋陰養(yǎng)胃,利水消腫,健脾補虛。

    【應(yīng)用】

    1.大腹水病:青頭雄鴨一只。以水5000m1煮取1000m1,飲盡,厚蓋之,取汗佳。(《肘后方》)

    2.脾胃虛弱:冬瓜2kg(不去皮),鴨一只(去毛及內(nèi)臟),瘦豬肉120g,海參、芡實、苡米各30g,蓮葉500g,煮鴨至爛,加調(diào)料食用。(《補藥和補品》)

    3.雄鴨一只,去毛及內(nèi)臟,或加豬蹄或火腿,煮熟后調(diào)味食用;或?qū)Ⅷ喨馇衅?,同大米煮粥,調(diào)味食用。(《家庭食療手冊》)

    【使用注意】

    《日用本草》:“腸風(fēng)下血人不可食?!薄峨S息居飲食譜》:“多食滯氣,滑腸,凡為陽虛脾弱,外感未清,痞脹腳氣,便瀉,腸風(fēng)皆忌之?!?/p>

    【按語】

    具有畏寒虛弱癥狀的人適宜吃雞肉,如虛勞羸瘦,中虛胃呆食少,腹瀉下痢,水腫,經(jīng)血色淡,帶下清稀,產(chǎn)后少乳,病后虛弱,神疲乏力,以及陽痿等。而體內(nèi)有熱、有火的人適合吃鴨肉,特別是有低熱,虛弱,食少便干,水腫,盜汗,遺精,及女子月經(jīng)少,咽干口渴者食之為宜。

    【參考文獻】

    1.《滇南本草》:“老鴨同豬蹄煮食,補氣而肥體。同雞煮食,治血暈頭痛?!?/p>

    2.《本草綱目》:“鴨,水禽也,治水利小便,宜用青頭雄鴨。治虛勞熱毒,宜用烏骨白鴨?!?/p>

    3.《本草匯言》:“滋陰除蒸,化虛痰,止咳嗽。”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 作者: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