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乃黑鉛所制,炒用。
瘡似蜂窩,同朱砂、蜜合敷之。(驗(yàn)方第一。)
痘瘢凸凹,同輕粉、豬脂合敷之。(第二。)
瘡,用四兩,水合入碗內(nèi),艾葉燒煙熏干,入乳香少許同研,香油合作隔紙膏,反復(fù)貼之。(第三。)
神應(yīng)膏官粉(四兩) 香油(三兩)
熬至入水成珠,入白膠香少許,水浸二日,油紙攤貼。治一切癰疽惡瘡。(諸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