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浮為風虛芤失血,滑為吐逆實為熱,弦為拘急緊為疼,若是洪來多發(fā)熱。沉寒積痛微①冷結,緩主風虛澀少血,遲病冷頑伏積攻,濡弱氣血少分別②。長為壯熱短為食,虛脈心中多恍惚,促③緣積聚熱相攻,結④為陰寒有所積,動⑤為驚悸血崩淋,牢⑥為寒痛木乘牌,代⑦為正氣已飄離,細⑧是精枯形瘦極。
①微脈:極細而耎,若有若無,按之若欲絕,至數(shù)不明。
②濡脈:虛耎無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輕手乍來,重手卻去,主血虛,又主濕。弱脈主氣虛。
③促脈:古人有兩種解釋,數(shù)時一止叫促脈(脈經(jīng));脈博急促也叫促脈(脈學輯要)。
④結脈:往來緩慢,時一止復來。
⑤動脈:古人有兩種解釋,一謂“動乃數(shù)脈,見于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瀕湖脈學》)。一謂“數(shù)而跳突名動”(《脈學輯?!泛螇衄帲?/p>
⑥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
⑦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且止有常數(shù),必依數(shù)而止。
⑧細脈:細直而耎,若絲線之應指。特點是脈窄,且波動小。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經(jīng)等 38 癥,41 方;下集論妊娠、小產(chǎn)、難產(chǎn)、正產(chǎn)、產(chǎn)后等 40 癥,4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浮為風虛芤失血,滑為吐逆實為熱,弦為拘急緊為疼,若是洪來多發(fā)熱。沉寒積痛微①冷結,緩主風虛澀少血,遲病冷頑伏積攻,濡弱氣血少分別②。長為壯熱短為食,虛脈心中多恍惚,促③緣積聚熱相攻,結④為陰寒有所積,動⑤為驚悸血崩淋,牢⑥為寒痛木乘牌,代⑦為正氣已飄離,細⑧是精枯形瘦極。
①微脈:極細而耎,若有若無,按之若欲絕,至數(shù)不明。
②濡脈:虛耎無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輕手乍來,重手卻去,主血虛,又主濕。弱脈主氣虛。
③促脈:古人有兩種解釋,數(shù)時一止叫促脈(脈經(jīng));脈博急促也叫促脈(脈學輯要)。
④結脈:往來緩慢,時一止復來。
⑤動脈:古人有兩種解釋,一謂“動乃數(shù)脈,見于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瀕湖脈學》)。一謂“數(shù)而跳突名動”(《脈學輯?!泛螇衄帲?/p>
⑥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
⑦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且止有常數(shù),必依數(shù)而止。
⑧細脈:細直而耎,若絲線之應指。特點是脈窄,且波動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