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胃司納食,主乎通降。其何以不降而反上逆?嘔吐者多由肝氣沖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靈樞》經(jīng)脈篇云∶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況五行生克,木動(dòng)必犯土,胃病治肝,隔一之治也。凡嘔吐青黑,必系胃底腸中逆瀉而出。
干嘔(即噦)有聲吐有物,聲物兼有吐斯實(shí)。吐輕嘔重干嘔兇,嘔乃漸出吐頻出。不嘔不吐為惡心,總是胃虛不能食。胃中有火膈有痰,降火調(diào)氣治痰適。平胃散可加減投,橘半竹茹湯亦得。煩渴脈若洪數(shù)來,黃芩竹茹山梔該。吐水冷涎沉遲脈,干姜肉桂吳萸偕。嘔吐痰沫脈洪滑,南星苓術(shù)門冬裁。水停心下聲 ,茯苓澤瀉豬苓入。飽悶作酸暖氣升,食傷麥曲檳榔及。及病不食脈細(xì)微,茯苓人參與白術(shù)。酒傷白蔻瀉葛(花)添,傷風(fēng)合用紫蘇葛(根)。
痰飲嘔吐都是濁陰所化,陽氣不振,勢必再熾。仲景以溫藥和之。
肝犯胃
溫膽湯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shí) 竹茹
合左金丸 川連 吳萸 安胃丸
旋復(fù)代赭石湯 旋復(fù)花 代赭石 人參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棗
厥陰濁逆治法同上。
胃陽虛濁陰上逆
白術(shù) 川樸 益智 半夏 茯苓 姜汁
苓姜術(shù)桂湯 加川樸 川椒 黃連 附子 粳米
中陽虛
人參 附子 半夏 砂仁 干姜 白術(shù) 炙草 茯苓 川椒 大棗
陽虛吸受穢濁氣
人參 木香 廣藿 川樸 廣皮 丁香 茯苓 煨姜 砂仁 肉果 益智
肝腎虛,沖脈氣動(dòng)
蓯蓉 上肉桂 沙蒺藜 茯苓 杞子 鹿角霜 當(dāng)歸身
嘔傷胃中,邪熱劫津
溫膽湯去甘草加山梔、豆豉、姜汁。
邪熱內(nèi)結(jié)
半夏瀉心湯去姜棗,加枳實(shí)、山梔、杏仁、姜汁。
暑減內(nèi)結(jié)治法同上
肝火刑金
桑皮 丹皮 蘇子 山梔 枇杷葉 郁金 栝蔞 橘紅 杏仁 竹瀝 沙參 麥冬 豆豉
溫?zé)峤Y(jié)于厥陰(身熱肢冷,神昏嘔吐,厥逆險(xiǎn)癥)
川連 半夏 干姜 山楂 滑石 石菖蒲 黃芩 枳實(shí) 廣皮 竹心 連翹 綠豆皮
痰涎呃逆,續(xù)嘔黑汁傾囊(危癥,此由胃底腸中渾淆而出)
真西甘草四兩,熬濃服之,呃停嘔止可救。
吐蛔(蛔與蛔通。古人以狐惑蟲厥都是胃虛少谷之故,仲景之蛔蟲厥都從驚恐得之)
延胡 蘆薈 吳萸 枳實(shí) 茯苓 人參 細(xì)辛 紅棗
安胃丸
半夏瀉心湯
理中湯加栝蔞 香附 川椒
旋復(fù)代赭湯加白芍 附子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胃司納食,主乎通降。其何以不降而反上逆?嘔吐者多由肝氣沖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靈樞》經(jīng)脈篇云∶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況五行生克,木動(dòng)必犯土,胃病治肝,隔一之治也。凡嘔吐青黑,必系胃底腸中逆瀉而出。
干嘔(即噦)有聲吐有物,聲物兼有吐斯實(shí)。吐輕嘔重干嘔兇,嘔乃漸出吐頻出。不嘔不吐為惡心,總是胃虛不能食。胃中有火膈有痰,降火調(diào)氣治痰適。平胃散可加減投,橘半竹茹湯亦得。煩渴脈若洪數(shù)來,黃芩竹茹山梔該。吐水冷涎沉遲脈,干姜肉桂吳萸偕。嘔吐痰沫脈洪滑,南星苓術(shù)門冬裁。水停心下聲 ,茯苓澤瀉豬苓入。飽悶作酸暖氣升,食傷麥曲檳榔及。及病不食脈細(xì)微,茯苓人參與白術(shù)。酒傷白蔻瀉葛(花)添,傷風(fēng)合用紫蘇葛(根)。
痰飲嘔吐都是濁陰所化,陽氣不振,勢必再熾。仲景以溫藥和之。
肝犯胃
溫膽湯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shí) 竹茹
合左金丸 川連 吳萸 安胃丸
旋復(fù)代赭石湯 旋復(fù)花 代赭石 人參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棗
厥陰濁逆治法同上。
胃陽虛濁陰上逆
白術(shù) 川樸 益智 半夏 茯苓 姜汁
苓姜術(shù)桂湯 加川樸 川椒 黃連 附子 粳米
中陽虛
人參 附子 半夏 砂仁 干姜 白術(shù) 炙草 茯苓 川椒 大棗
陽虛吸受穢濁氣
人參 木香 廣藿 川樸 廣皮 丁香 茯苓 煨姜 砂仁 肉果 益智
肝腎虛,沖脈氣動(dòng)
蓯蓉 上肉桂 沙蒺藜 茯苓 杞子 鹿角霜 當(dāng)歸身
嘔傷胃中,邪熱劫津
溫膽湯去甘草加山梔、豆豉、姜汁。
邪熱內(nèi)結(jié)
半夏瀉心湯去姜棗,加枳實(shí)、山梔、杏仁、姜汁。
暑減內(nèi)結(jié)治法同上
肝火刑金
桑皮 丹皮 蘇子 山梔 枇杷葉 郁金 栝蔞 橘紅 杏仁 竹瀝 沙參 麥冬 豆豉
溫?zé)峤Y(jié)于厥陰(身熱肢冷,神昏嘔吐,厥逆險(xiǎn)癥)
川連 半夏 干姜 山楂 滑石 石菖蒲 黃芩 枳實(shí) 廣皮 竹心 連翹 綠豆皮
痰涎呃逆,續(xù)嘔黑汁傾囊(危癥,此由胃底腸中渾淆而出)
真西甘草四兩,熬濃服之,呃停嘔止可救。
吐蛔(蛔與蛔通。古人以狐惑蟲厥都是胃虛少谷之故,仲景之蛔蟲厥都從驚恐得之)
延胡 蘆薈 吳萸 枳實(shí) 茯苓 人參 細(xì)辛 紅棗
安胃丸
半夏瀉心湯
理中湯加栝蔞 香附 川椒
旋復(fù)代赭湯加白芍 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