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汗出而喘,汗出而脈脫,汗出而身痛,汗出發(fā)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見此類,皆不得妄藥。
脈息∶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jié)、代、散、革者難治。
玉屏風(fēng)散
白術(shù)(炒二錢) 黃 (炙,二分) 防風(fēng)(五分
水煎服。
愚按∶宜以黃 為君,可加至五、七錢。
蓮棗麥豆湯(《種福堂》) 治盜汗方。
蓮子 黑棗(各七個) 浮麥 馬料豆(各一合
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劑。
黃 豆湯
黃 馬料豆(各等分
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錢或一兩) 當(dāng)歸(二三錢) 干姜(炮一二錢) 附子(二三四五錢) 人參(二三錢至一兩) 炙草(一二三錢)
按∶汗出亡陽者,以茯苓換當(dāng)歸,再加烏梅一枚。
外治法 用五倍子研末,口水為丸,貼臍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藥封之,不走氣,隔宿即止。又以龍骨、牡蠣 研為末,包稀布內(nèi),擦汗,粉自出,以實毛竅。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總結(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汗出而喘,汗出而脈脫,汗出而身痛,汗出發(fā)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見此類,皆不得妄藥。
脈息∶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jié)、代、散、革者難治。
玉屏風(fēng)散
白術(shù)(炒二錢) 黃 (炙,二分) 防風(fēng)(五分
水煎服。
愚按∶宜以黃 為君,可加至五、七錢。
蓮棗麥豆湯(《種福堂》) 治盜汗方。
蓮子 黑棗(各七個) 浮麥 馬料豆(各一合
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劑。
黃 豆湯
黃 馬料豆(各等分
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錢或一兩) 當(dāng)歸(二三錢) 干姜(炮一二錢) 附子(二三四五錢) 人參(二三錢至一兩) 炙草(一二三錢)
水煎服。
按∶汗出亡陽者,以茯苓換當(dāng)歸,再加烏梅一枚。
外治法 用五倍子研末,口水為丸,貼臍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藥封之,不走氣,隔宿即止。又以龍骨、牡蠣 研為末,包稀布內(nèi),擦汗,粉自出,以實毛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