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 湯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虛證。
黃 (一兩) 當(dāng)歸(三錢) 肉桂(一錢五分
水煎服。
枳實湯治心痛,胃脘及脅肋,大小腹諸痛拒按者(此治實癥。
枳實(三錢) 半夏(四錢) 生姜(八錢)
丹參飲治心腹諸痛,諸藥不效者,如神,婦人尤宜(此治半虛半實者。
丹參(一兩) 白檀香 砂仁(各一錢五分
栝蔞半夏白酒湯(《金匱》) 治胸痹不臥,背痛徹心,喘咳氣短等癥(實癥。
薤白(五錢) 栝蔞(四錢,搗碎)半夏(三錢) 白酒(二杯
煎至八分,溫服。
理中湯治心腹諸痛及吐瀉等癥(虛寒癥。)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炙草(各三錢
通脈四逆湯治四肢厥冷,脈絕諸危證(寒痛癥。
干姜(四錢) 附子 炙草(各三錢
水煎服。腹痛,加芍藥三錢。
黃連湯治胸中有熱而嘔,胃有邪氣而腹痛(熱痛癥。)
黃連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一錢半) 人參(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治腹脅諸痛里急者,并治寒疝,腹中 痛,及產(chǎn)后腹痛不止。
羊肉(五兩一錢) 生姜(一兩四錢五分) 當(dāng)歸(九錢九分
水八茶碗,煎至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姜。痛多而嘔者,加陳皮六錢六分,白術(shù)三錢三分,若加生姜,再加水三杯。
小柴胡湯(方見瘧癥) 治脅痛多嘔,寒熱往來。若腹中急痛,先服小建中湯,二時許再服此湯。
當(dāng)歸四逆湯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xì)欲絕者。
當(dāng)歸 白芍 桂枝(各三錢) 炙草 細(xì)辛 木通(各一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寒者,加生姜、吳茱萸各二錢,酒水各半煎。
金鈴子散治心腹諸痛,服熱藥而更甚者。
金鈴子(去核) 元胡索(各等分
研末,以清酒送下二、三錢。
七氣湯治七情氣逆諸痛。
茯苓(三錢) 半夏 濃樸(各二錢) 紫蘇葉(一錢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和劑抽刀散
川白姜(五個,銼入巴豆肉 斑蝥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 糯米(六兩二錢,炒黃)良姜(五兩,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至蝥黑,去蝥) 石菖蒲(五兩半,不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diào)下。
《仁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飽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腹疼攻刺,百藥罔效,淹淹數(shù)載,后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數(shù)服頓愈。則知風(fēng)露之根,入在脾胃,良姜、菖蒲,為能散其邪,巴蝥借氣,為能伐其根,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然而痛不復(fù)作,養(yǎng)脾之劑,獨不可繼是而調(diào)理之乎。療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漿飾。“醫(yī)者,意也”,請借是以為喻。
脅痛,已于心腹諸癥門載其方治矣,然此癥時下最多,今又補(bǔ)錄于后,言之不厭于復(fù)也肝貫膈布脅肋。陰虛血燥,則肝脈失養(yǎng)而痛。其癥脅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甲枯青,遇勞即甚,或忍饑即發(fā)是也。
滑氏補(bǔ)肝方
酸棗仁(四錢) 熟地 白術(shù)(各三錢) 當(dāng)歸 山茱萸 山藥 川芎 木瓜(各一錢半) 獨活五味子(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案误w陰而用陽”,此以肝酸補(bǔ)肝體,以辛味補(bǔ)肝用。加獨活者,假風(fēng)藥以張其氣也。一方有人參、黃 、石斛、柏子仁、桃仁,無山藥、獨活、五味。一方阿膠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一方雞子黃一枚調(diào)吞,日二服。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diào)經(jīng)等 38 癥,41 方;下集論妊娠、小產(chǎn)、難產(chǎn)、正產(chǎn)、產(chǎn)后等 40 癥,4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 湯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虛證。
黃 (一兩) 當(dāng)歸(三錢) 肉桂(一錢五分
水煎服。
枳實湯治心痛,胃脘及脅肋,大小腹諸痛拒按者(此治實癥。
枳實(三錢) 半夏(四錢) 生姜(八錢)
水煎服。
丹參飲治心腹諸痛,諸藥不效者,如神,婦人尤宜(此治半虛半實者。
丹參(一兩) 白檀香 砂仁(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栝蔞半夏白酒湯(《金匱》) 治胸痹不臥,背痛徹心,喘咳氣短等癥(實癥。
薤白(五錢) 栝蔞(四錢,搗碎)半夏(三錢) 白酒(二杯
煎至八分,溫服。
理中湯治心腹諸痛及吐瀉等癥(虛寒癥。)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炙草(各三錢
水煎服。
通脈四逆湯治四肢厥冷,脈絕諸危證(寒痛癥。
干姜(四錢) 附子 炙草(各三錢
水煎服。腹痛,加芍藥三錢。
黃連湯治胸中有熱而嘔,胃有邪氣而腹痛(熱痛癥。)
黃連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一錢半) 人參(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水煎服。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治腹脅諸痛里急者,并治寒疝,腹中 痛,及產(chǎn)后腹痛不止。
羊肉(五兩一錢) 生姜(一兩四錢五分) 當(dāng)歸(九錢九分
水八茶碗,煎至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姜。痛多而嘔者,加陳皮六錢六分,白術(shù)三錢三分,若加生姜,再加水三杯。
小柴胡湯(方見瘧癥) 治脅痛多嘔,寒熱往來。若腹中急痛,先服小建中湯,二時許再服此湯。
當(dāng)歸四逆湯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xì)欲絕者。
當(dāng)歸 白芍 桂枝(各三錢) 炙草 細(xì)辛 木通(各一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寒者,加生姜、吳茱萸各二錢,酒水各半煎。
金鈴子散治心腹諸痛,服熱藥而更甚者。
金鈴子(去核) 元胡索(各等分
研末,以清酒送下二、三錢。
七氣湯治七情氣逆諸痛。
茯苓(三錢) 半夏 濃樸(各二錢) 紫蘇葉(一錢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和劑抽刀散
川白姜(五個,銼入巴豆肉 斑蝥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 糯米(六兩二錢,炒黃)良姜(五兩,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至蝥黑,去蝥) 石菖蒲(五兩半,不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diào)下。
《仁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飽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腹疼攻刺,百藥罔效,淹淹數(shù)載,后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數(shù)服頓愈。則知風(fēng)露之根,入在脾胃,良姜、菖蒲,為能散其邪,巴蝥借氣,為能伐其根,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然而痛不復(fù)作,養(yǎng)脾之劑,獨不可繼是而調(diào)理之乎。療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漿飾。“醫(yī)者,意也”,請借是以為喻。
脅痛,已于心腹諸癥門載其方治矣,然此癥時下最多,今又補(bǔ)錄于后,言之不厭于復(fù)也肝貫膈布脅肋。陰虛血燥,則肝脈失養(yǎng)而痛。其癥脅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甲枯青,遇勞即甚,或忍饑即發(fā)是也。
滑氏補(bǔ)肝方
酸棗仁(四錢) 熟地 白術(shù)(各三錢) 當(dāng)歸 山茱萸 山藥 川芎 木瓜(各一錢半) 獨活五味子(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案误w陰而用陽”,此以肝酸補(bǔ)肝體,以辛味補(bǔ)肝用。加獨活者,假風(fēng)藥以張其氣也。一方有人參、黃 、石斛、柏子仁、桃仁,無山藥、獨活、五味。一方阿膠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一方雞子黃一枚調(diào)吞,日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