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fēng);不能食,明中寒。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fù)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郁,復(fù)與之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按陽明與太陰為表里,陽盛則陽明司權(quán),太陰化燥,而入胃腑。陰盛則太陰當(dāng)令,陽明化濕,而傳脾臟。人之本氣不一,有胃實者,有胃虛者,胃實入腑則燥熱,而宜涼泄。胃虛傳臟則濕寒,而宜溫補(bǔ)。大、小承氣之證,胃之實者;五苓、四逆之證,胃之虛者;實者是為陽明病,虛者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也。人知胃實者之無所復(fù)傳,不知胃虛者之動入三陰、傳變無窮也。則承氣三湯,可以生人于胃實,可以殺人于胃虛,未可混施也。
按陽明虛證,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里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里有積濕,以五苓散主之。
里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里有濕熱,以豬苓湯主之。里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
里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zé)岵「怀?。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fēng);不能食,明中寒。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fù)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郁,復(fù)與之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按陽明與太陰為表里,陽盛則陽明司權(quán),太陰化燥,而入胃腑。陰盛則太陰當(dāng)令,陽明化濕,而傳脾臟。人之本氣不一,有胃實者,有胃虛者,胃實入腑則燥熱,而宜涼泄。胃虛傳臟則濕寒,而宜溫補(bǔ)。大、小承氣之證,胃之實者;五苓、四逆之證,胃之虛者;實者是為陽明病,虛者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也。人知胃實者之無所復(fù)傳,不知胃虛者之動入三陰、傳變無窮也。則承氣三湯,可以生人于胃實,可以殺人于胃虛,未可混施也。
按陽明虛證,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里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里有積濕,以五苓散主之。
里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里有濕熱,以豬苓湯主之。里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
里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