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摘粹》 陰陽變化

    作者: 未知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合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zhuǎn),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

    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于歲半之前,陰降于歲半之后。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為專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