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源流論》 本草古今論

    本草之始,于神農,藥止三百六十品。此乃開天之圣人,與天地為一體,實能探造化之精,窮萬物之理,字字精確,非若后人推測而知之者。故對癥施治,其應若響。仲景諸方之藥,悉本此書。藥品不多,而神明變化,已無病不治矣。迨其后,藥味日多,至隱弘景倍之,而為七百二十品。后世日增一日。凡華夷之奇草逸品,試而有效,醫(yī)家皆取而用之,肛有成書。至明·李時珍,增皆取而用之,代有成書。至明·李時珍,增益唐慎微《證類本草》為《綱目》,考其異同,辨其真?zhèn)?,原其生產,集諸家之說,而本草更大備。此藥味由少而多之故也。至其功用,則亦后人試驗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廣。然皆不若《神農本草》之純正真確。故宋人有云∶用神農之品無不效,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后世所增之藥則萬有不足憑者。至其詮釋,大半皆視古方用此藥醫(yī)某病,則增注之?;蚬欧街文巢。渌幉恢挂黄?,而誤以方中此藥為專治此病者有之。更有己意推測而知者。又或偶愈一病,實非此藥之功,而強著其效者。種種難信。至張潔古、李東垣輩,以某藥專派入某經,則更穿鑿矣,共詳在治病不必分經絡臟腑篇。故論本草,必以神農為本,而他說則必審擇而從之。更必驗之于病而后信。又必考古方中所曾用者,用可采取,余則只可于單方外治之法用之。又有后世所謂之奇藥,或出于深山窮谷,或出于殊方異域,前世所未嘗有者,后人用之,往往有奇效。此乃偏方異氣之所鐘,造物之機,久而愈泄,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奇病。博物君子,亦宜識之,以廣見聞,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