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渴而便數(shù)有膏為下消

    作者: 樓英

    〔羅〕張安撫蕓夫,年四十五歲,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shù)多,先師以此藥治之,良愈。消渴多傳瘡瘍,為不救之疾,既效亦不成瘡瘍,享年七十五而終,名之曰生津甘露飲子。

    治消渴上下齒麻,舌硬赤爛腫痛,食不下,腹時(shí)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白睛黃。甚則四肢萎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寒,兩丸冷甚。一方石膏用一兩二錢。

    石膏(一錢二分) 人參 甘草(生) 山梔 白豆蔻 白芷 連翹 甘草(炙) 蓽澄茄 黃連 姜黃 藿香(各一錢) 白葵(五分) 麥門冬 杏仁(各一錢) 歸身 蘭香(各五分) 黃柏(酒炒,錢半) 升麻根(二錢)木香(一錢) 桔梗(三分) 柴胡根(五分) 知母(酒,二錢) 全蝎(二個(gè),去毒)

    上為末,水浸,蒸餅和勻成劑,捏作餅子,曬干,杵碎如黃米大。每服二錢,挑于掌內(nèi),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湯食后服之,神效。凡消渴為病,燥熱之氣勝也?!秲?nèi)經(jīng)》云∶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rùn),折熱補(bǔ)氣,非甘寒之劑不能,故以石膏之甘寒為君;啟玄子曰∶滋水之源,以鎮(zhèn)陽光,故以柏、連、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bǔ)水為臣;以當(dāng)歸、杏仁、麥門冬、全蝎、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rùn)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jīng),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

    〔垣〕和血養(yǎng)氣湯治口渴舌干,小便數(shù),舌上赤裂。此藥生津除燥,生肌肉,一名地黃飲子。

    黃連(酒,七分) 桃仁(六個(gè)) 生地(七分) 紅花(少許) 黃柏(酒,一錢)當(dāng)歸(酒,四分) 甘草(炙,三分) 升麻(一錢) 知母(酒,五分) 防己(酒,三分)羌活(五分) 麻黃根(二分) 口干舌渴,加杏仁(六個(gè))甘草(生,三分) 小便數(shù),加石膏(六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稍熱服。忌酒、面、房事。

    清涼飲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結(jié),小便數(shù)。

    羌活梢(一錢) 柴胡梢(一錢) 升麻梢(四分) 防風(fēng)梢(五分) 當(dāng)歸(六分) 甘草梢(一錢)石膏(一錢半) 知母(酒制,一錢) 紅花(少許) 防己(五分) 龍膽草(一錢半) 黃柏(一錢半)桃仁(五個(gè)) 杏仁(五個(gè)) 生地(酒,五分) 黃 根(一錢) 黃芩(酒,一錢) 甘草(炙,一錢)

    上,水二盞,酒一小盞,煎服。

    甘露膏治消渴,飲水極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結(jié)燥,小便頻數(shù)。又名蘭香飲子。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半) 甘草(生一錢,炙五分) 人參(五分) 防風(fēng)根(一錢) 半夏(制,五分)蘭香(五分) 白豆蔻 連翹 桔梗 升麻(各五分)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或捏劑作薄餅子,曬干,碎如米大。每用淡姜湯下二錢。

    〔丹〕徐兄,年四十歲??诟?,小便數(shù)。春末得之,夏來求治。診其兩手,左澀,右略數(shù)而不弦。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弦,然澀卻多于右,喜兩尺皆不甚起。此由飲食味濃生熱,謂之痰熱。禁其濃味,宜降火以清金,抑肝以補(bǔ)脾。用三消丸十粒;左金、阿魏丸各五粒,以姜湯吞下,一日六次。又以四物湯加參、術(shù)、陳皮、生甘草、五味子、麥門冬煎服,一日三次,與丸藥間服。一二日自覺清快,小便減三之二,口亦不干。止渴未除,頭暈眼花,久坐則腰疼,遂以摩腰膏治腰疼;仍以四物湯用參、 ,減川芎,加牛膝、五味子、炒柏、麥門冬煎飲,調(diào)六一散服。及覺便多,遂去六一散,仍服丸藥而安。黃連末,治消渴要藥,加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二物為膏,入山藥末搜和,以姜汁和,煉蜜為膏,徐徐挑于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亦得。能食,加軟石膏。

    治消渴,以天花粉為末,用人乳汁、生韭汁煎膏,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后服。

    〔《肘》〕治消渴小便多者,煮栝蔞根汁飲之良。

    〔世〕 治消渴無方可治者,用天花粉、大烏頭炒,等分為細(xì)末,蒸餅丸。每服百丸,黑豆湯下。

    以上四方,栝蔞根為君?!侗静荨吩啤描槭V根,主消渴,止小便,通月水、乳汁。夫既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知其流濕潤(rùn)燥,治消渴之要藥也。

    〔《本》〕千金地黃丸治腎渴。

    黃連(四兩,為末) 生地(半斤,研取汁,連渣拌黃連末,和勻,曬干用)

    上再為細(xì)末,煉蜜為丸。食后,麥門冬湯下五六十丸。

    〔羅〕黃連丸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頻數(shù)。

    黃連(凈,半斤,用無灰好酒浸一宿,重湯蒸一伏時(shí),取出曬干用)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白湯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卒消渴,小便多。搗黃連細(xì)末,蜜丸。服三四十丸。

    麥門冬湯治消渴,日夜飲水無度,飲下即溲。

    麥門冬(去心) 黃連 冬瓜(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八分,去渣溫服。若冬瓜無干者,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穣,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每服用瓜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飲子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枚) 黃連(十兩,為細(xì)末)

    上先以冬瓜破開去穣,摻黃連末在內(nèi),卻用頂蓋定,于熱灰中煨熟去皮,切細(xì),爛研絞汁。

    每服一盞至二盞,日三、夜一服。

    〔《本》〕三消丸用好黃連治凈為細(xì)末,不拘多少;切冬瓜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餅,陰干,再為細(xì)末。用汁浸和,加至七次,即用冬瓜末為丸。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麥仁湯送下。尋??手挂环?。

    以上五方,黃連、冬瓜為君。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又有黃連為佐,用者審之。

    〔《食》〕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數(shù)。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宿,渴即飲之,每日一度易水換螺為妙。

    又方 以水煮取汁飲之,螺亦任吃。

    〔子和〕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砂,或如杏色。服此方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注下,十日除根。

    此方子和自云∶此重劑,試有驗(yàn)。

    水銀(四錢) 錫(二錢,同水銀炒成砂子) 牡蠣 密陀僧 知母 紫菀 苦參 貝母(各一兩)黃丹(半兩) 栝蔞根(半斤)

    上為細(xì)末。男子用不生兒豬肚,婦人用 豬肚一個(gè),納藥于內(nèi),以麻線縫之,用新瓦二片,繩系一二遭,別用米一升,栝蔞根末半升,于新水內(nèi)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栝蔞,只研豬肚并肚中藥末,爛和為丸。如硬,加蜜。食前米湯下三四十丸。(《三因方》無貝母。)

    〔河〕胡粉散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腎消。

    黃丹 胡粉(各半兩) 栝蔞根(二兩半) 甘草(一兩) 澤瀉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半兩)

    上 咀,水煎服,日二服。如腹痛減之,為丸服尤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

    葛根丸治消渴消腎,日飲碩水者。

    葛根(三兩) 栝蔞根(二兩) 黃丹(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十丸,日進(jìn)三服。春夏去附子。

    〔垣〕六味地黃丸 治腎消效。(方見治虛實(shí)法。)

    〔《經(jīng)》〕治消渴不止,下元虛者。用牛膝五兩,細(xì)銼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晝曝夜浸,以汁盡為度,蜜丸。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須發(fā),生津液。

    〔仲〕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如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方見治虛實(shí)法。)

    〔子和〕治腎消。以腎氣丸本方內(nèi)加山藥一味外,桂附從四時(shí)加減∶冬一兩,春秋三錢,夏一錢。又法,腎氣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兩半。

    〔《本》〕唐祠部李郎中,治消渴者腎虛所致,每發(fā)則小便甜。醫(yī)者多不知其故,亦缺而不言。

    《洪范》曰∶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 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炎氣,化成精氣,下入骨髓,其次為脂膏,又其次為血肉,其余則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余氣也。五臟之氣咸潤(rùn)者,則下味也。若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化谷氣,盡下為小便,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谷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病者,下泄為小便,皆精氣不實(shí)于內(nèi),則小便數(shù)溲溺也。又肺為五臟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則肺潤(rùn),若下冷極,則陽不能升,故肺干而渴?!兑住酚诜褙匝灾?,干上坤下,陽無陰不降,陰無陽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rùn);若無火力,則水氣不能上升,此板終不得潤(rùn)?;鹆φ撸I強(qiáng)盛也。常須暖補(bǔ)腎氣,飲食得火力則潤(rùn)上而易消,亦免干渴之患。故仲景云∶宜服腎氣八味丸。此疾與香港腳雖同,皆為腎虛所致,其香港腳始發(fā)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發(fā)于七八月,盛于十一二月,衰于二三月。其故何也?夫香港腳,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fā)則宣疾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fā)則壅疾愈。

    審此二者,疾可理也。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jì)猛,猛以濟(jì)寬,隨時(shí)變通耳。

    〔和〕治諸虛不足,胸中煩悸,時(shí)常消渴,唇口干燥,或先渴而欲發(fā)瘡,或病癰疽而后渴者,宜用黃 湯多服之。(方見癰疽門。凡消渴而小便反多有脂者,皆腎氣不管攝津液也,宜多服黃 ,黃乃補(bǔ)氣之要藥。)

    〔《保》〕行氣丸治消渴。

    五靈脂(《衍義》云∶五靈脂入肝最遠(yuǎn),能行經(jīng)血,不能生血) 烏頭(去皮臍)

    上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冬瓜湯下。無瓜時(shí),苗葉亦可。日三服,渴止勿服。再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外》〕治消腎,小便數(shù)。鹿角一具炙焦,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漸漸加之。

    〔《?!贰?strong>茴香散治消病,下焦渴癥,小便如膏。

    茴香(炒) 苦楝(炒) 各等分,炒為末,食后酒調(diào)下一錢。

    〔《食》〕治消渴,舌焦口干,小便數(shù)。野雉一只,以五味煮令極熟,去肉取汁,渴飲之,肉亦可食。

    肝癉者,夜臥則驚,多飲,小便數(shù)。(全文見癉。)

    心移寒于肺消者,飲一溲二,不治。(全文見診病傳變 王注云∶腎臟消爍,氣無所攝,故飲一溲二也。)

    〔仲〕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wèi)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跗陽脈浮而數(shù),浮則為氣,數(shù)則消谷而大堅(jiān)。氣盛則溲數(shù),溲數(shù)則堅(jiān),堅(jiān)數(shù)相搏,即為消渴。跗陽脈數(shù),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飲,大便必堅(jiān),小便即數(shù)。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