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綱目》 衄血唾血蓄血續(xù)法

    作者: 樓英

    〔?!逞Y古人用藥,雖有輕重之殊,而無上下之別。今分作上中下三等,以衄血、嘔血、唾血、吐血為上部,血結(jié)胸中為中部,蓄血下焦為下部。夫既有三部之分,故藥亦當隨其輕重也。

    汗多為衄血,脈浮,灸之。咽燥為唾血,當汗不汗,熱入于里者,為嘔血、吐血。此在上也,犀角地黃湯主之,涼膈散加生地黃亦可。然衄、唾、嘔、吐俱在上,亦當以輕重分之。大凡血證皆不飲水,惟氣證則飲之,宜詳之。此證乃足太陰所主,脾所不裹,越而上行,所以有吐血、嘔血之候也。實者犀角地黃湯,虛者黃芩芍藥湯。凡病嘔吐者,以脾所主,故咸用芍藥主之,是知太陰藥也。

    血結(jié)胸中頭痛身痛,漱水不咽者,衄。無熱胸滿,漱水不欲咽者,喜忘昏迷,其人如狂,心下手不可近者,血在中也,桃仁承氣湯主之。

    蓄血下焦其人發(fā)狂,小腹?jié)M硬,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及臍下疼者,抵當湯丸主之。如狂者在中,發(fā)狂者在下。

    抵當湯丸,藥味同劑,如何是二法?蓋喜忘發(fā)狂,身黃屎黑者,疾之甚也;但小腹?jié)M硬,小便利者,輕也,故有湯丸之別。桃仁、大黃等分,水蛭、虻蟲多者作湯,三之二者作丸,丸之名取其數(shù)少而緩也,故湯用煎服一升,丸止服七合也。

    〔《活》〕病患無表癥,不發(fā)寒熱,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入咽,其脈微而沉,小腹硬滿,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黃發(fā)狂,此血證諦也。大抵傷寒當汗不汗,里熱蓄化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如狂,輕者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湯丸,須取盡黑物為效。(按太陽病蓄血者,表癥仍在也,今云無表證者,但說得陽明蓄血,為未備。)

    〔?!诚餐l(fā)狂,身黃屎黑者,疾之甚也;但小腹?jié)M小便利者,輕也。

    生地黃丸病患七八日后,兩手脈沉細微,膚冷,臍下滿,或狂或躁,大便實而色黑,小便自利者,此蓄血證也。若老幼氣虛弱者,宜此方主之。

    生地黃(自然汁一升,如無生地黃,只用生干地黃二兩) 干漆(半兩,炒煙盡) 生藕(自然汁半升,如無藕,用刺薊汁一升半) 藍葉(一握,切細,干者用末半升)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麩內(nèi)炒黃)水蛭(十個,炒) 大黃(一兩,銼如豆大) 桃仁(研碎,半兩)

    上一處,入水三升,同慢火熬及二升,放冷,分二服。先投一服,至半日許,血未下,再投之。此地黃湯,比抵當湯丸其勢甚輕。如無地黃與藕汁升數(shù),添水同煎。抵當丸恐用之太過,不止損血,故以此湯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陳其瑞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