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婦人狐惑聲嗄,多眠,目不閉,惡聞食臭,不省人事,半月后又手足拘強,脈數(shù)而微細(xì)。先與竹瀝、姜汁一盞服之,忽胸中有汗,腹鳴,即目閉省人事,遂用參、術(shù)、歸、陳入竹瀝、姜汁飲之,五六帖而愈。
□
〔《活》〕狐惑傷寒與濕 皆蟲證,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變成此疾。大抵傷寒腹內(nèi)熱,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為 蟲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dāng)數(shù)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其臟,下唇有瘡,蟲蝕其肛,殺人甚急,多因下痢而得,治 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主之。
治桃仁湯
生艾 桃仁(去皮尖,炒,雙仁不用) 槐花子(碎。各一兩) 大棗(十五個,去核)
上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分三服。
黃連犀角湯治傷寒及諸病之后,內(nèi)有 出下部者。
黃連(半兩) 犀角(一兩) 烏梅(七個) 沒藥(一分)
上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分三服。
雄黃銳散治下部 瘡。
雄黃 苦參 青葙子 黃連(各二分) 桃仁(去皮尖,一分)
上為散,以生艾搗汁為丸,如棗核大。綿裹納下部,扁竹葉汁更佳。冬月無艾,只用散裹納亦得。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婦人狐惑聲嗄,多眠,目不閉,惡聞食臭,不省人事,半月后又手足拘強,脈數(shù)而微細(xì)。先與竹瀝、姜汁一盞服之,忽胸中有汗,腹鳴,即目閉省人事,遂用參、術(shù)、歸、陳入竹瀝、姜汁飲之,五六帖而愈。
□
〔《活》〕狐惑傷寒與濕 皆蟲證,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變成此疾。大抵傷寒腹內(nèi)熱,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為 蟲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dāng)數(shù)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其臟,下唇有瘡,蟲蝕其肛,殺人甚急,多因下痢而得,治 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主之。
治桃仁湯
生艾 桃仁(去皮尖,炒,雙仁不用) 槐花子(碎。各一兩) 大棗(十五個,去核)
上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分三服。
黃連犀角湯治傷寒及諸病之后,內(nèi)有 出下部者。
黃連(半兩) 犀角(一兩) 烏梅(七個) 沒藥(一分)
上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分三服。
雄黃銳散治下部 瘡。
雄黃 苦參 青葙子 黃連(各二分) 桃仁(去皮尖,一分)
上為散,以生艾搗汁為丸,如棗核大。綿裹納下部,扁竹葉汁更佳。冬月無艾,只用散裹納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