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方集解》 治濁固本丸

    作者: 汪昂

    治胃中濕熱,滲入膀胱,下濁不止(淋病在溺竅,屬肝、膽部;濁病在精竅,屬腎、膀胱部?;蛴蓾駸?、或由虛寒,大抵熱者多而寒者少。赤屬血,白屬氣?;蛴蓴【鲅杖[道,痛蓮須黃連(炒,二兩)黃柏益智仁砂仁半夏(姜制)茯苓(一兩)豬苓(二兩)此足少陰、太陽、太陰藥也。精濁多由濕熱與痰,黃連瀉心火,黃柏瀉腎火,所以清熱;二既以散留滯之氣,且稍濟連柏之寒;甘草和中而補土;惟蓮須之澀,則所以固其脫也(朱丹溪曰∶《巢氏原病候論》曰∶白濁者由勞傷腎,腎氣虛冷故也。歷代宗其說,不惟白濁之理不明,客勝夫寒則清潔,可謂發(fā)圣人之旨,以正千載之誤矣。予嘗聞先生論赤白濁多因濕熱下流膀胱而成,即《靈樞》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是也,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而后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與夫其他邪熱所傷者,固在瀉熱補虛,設腎氣虛甚,或火熱亢極者,則不宜過用寒涼之劑,必以反佐治之,在權衡輕重而已矣。葉氏曰∶遺滑多作腎虛,補澀之而罔效,不知此因脾胃濕熱所乘,飲酒濃味痰火之人,多有此疾。腎雖藏精,其精本于脾胃飲食生化而輸于腎,若脾胃受傷,濕熱內郁,使中氣淆而不清,則所輸皆濁氣,邪火擾動,水不得而安靜,故令遺滑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