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碥》 攣

    作者: 何夢瑤

    攣者,久不伸,錮則難醫(yī),非如抽搐拘急暫病可比。其理不外寒則收引,熱則干縮二端,而寒者易治,熱者難治,何則?寒雖收引而筋脈不枯,但用溫?zé)嶂畡┮匀テ浜?,則陽回凍解而縮者以舒,不難治也。(亦有日久寒氣聚沫結(jié)痰,包裹堅凝,藥不能攻者,然熨、洗、烙、灸法,皆可施也。)惟熱而干縮者,日久槁枯已定,雖極力滋潤,終難復(fù)元耳。熱者多虛,血液枯也。亦有實者,或為風(fēng)寒所閉,或為痰涎所滯,血脈不得流通,火性不受遏郁,激而暴發(fā),陡然攣曲,(如蛇之動而攣曲,是其象也。)觀腳之轉(zhuǎn)筋抽縮可見矣。寒者多實,血液痰濕為寒所凝滯。亦有虛者,陽氣不足也。丹溪治一村夫,背僂足攣,已成廢人,脈沉弦而澀,用張子和煨腎散治之,吐瀉兩月余而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
  • 作者:
    張曜孫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