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碥》 傷飲食

    作者: 何夢(mèng)瑤

    青皮(去穣,三錢) 木香(五分) 橘紅 人參 豬苓(去皮) 白茯苓(各一錢半) 神曲(炒) 澤瀉干姜 白術(shù)(各二錢)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錢) 為極細(xì)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服,但得微汗,則酒病去矣。

    (即發(fā)熱門參蘇飲加木香。)

    枳實(shí) 半夏(各等分) 加麥 。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溫服,無時(shí)。

    瓜蒂(炒) 赤小豆(煮,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溫漿水調(diào)下,取吐為度。

    甘松(八兩) 益智仁(六兩) 香附子(炒) 丁香皮 甘草(炙,各十二兩) 蓬術(shù)(煨) 縮砂(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姜湯、熟水任下。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二兩半) 干姜(炮,一兩)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研去油)

    杏仁(一百四十粒,湯泡,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兩) 上前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黃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砂鍋內(nèi)煮蠟數(shù)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于上,取蠟秤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若秋冬則用兩半。銚內(nèi)熬令香熟,次下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nèi)乘熱拌和前項(xiàng)藥末,捏作錠子,油紙裹放,旋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湯下,新舊冷積并治。(百草霜《醫(yī)貫》作一兩。)

    川大黃末 干姜末 巴豆(去皮心,研,去油用霜) 上各等分,和合一處研勻,煉蜜丸,臼內(nèi)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臥溫水下一丸。如下氣實(shí)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計(jì)時(shí)候,婦人有胎不可服。

    即理中湯(見中寒。)加陳皮、青皮等分。

    京三棱(浸軟,切片) 蓬莪術(shù)(煨)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五斤) 干姜(炮) 胡椒(各三斤) 上為末,用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湯送下。小兒臨時(shí)加減服。

    枳實(shí)(去穣,麩炒,一兩) 白術(shù)(二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術(shù)湯下。

    (即上方加半夏一兩。)

    黃芩(二兩) 黃連(酒洗,一兩) 升麻 柴胡(各三錢) 甘草(二錢) 枳實(shí)(炒,半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每白湯下五七十丸。

    蒼術(shù)(泔浸,二錢) 濃樸(姜汁炒)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錢) 姜、棗煎。

    (枳術(shù)丸加木香三錢,炮姜五錢也。)

    丁香 木香 廣術(shù)(炮) 京三棱(炮) 甘草(炙,各一錢) 丁香皮 甘松(凈) 縮砂仁 益智仁(各三錢) 香附(半兩) 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白湯下三十丸,或細(xì)嚼。

    黃芩 茯苓 白術(shù) 黃連(各三錢) 澤瀉(三錢) 枳實(shí)(麩炒,去穣) 神曲(炒,各五錢) 大黃(煨,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食遠(yuǎn),白湯下五十丸。

    山楂肉(二兩) 半夏(姜制) 橘紅 神曲 麥茅 白茯苓(各一兩) 連翹 萊菔子(炒,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加白術(shù)二兩,名大安丸。

    (枳術(shù)加神曲、麥芽各一兩也。)

    (枳術(shù)丸加木香一兩也。)

    檳榔(三錢) 木香 人參(各二錢) 陳皮(五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前,白湯下。

    黃芩(二兩) 黃連(酒炒) 大黃(煨) 神曲(炒) 白術(shù) 陳皮(各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枳實(shí)(炒) 白術(shù) 黃芩(生用) 神曲(炒,各一兩) 紅花(三錢) 蘿卜子(炒,半兩) 為末,荷葉燒飯丸,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白術(shù) 半夏(制) 神曲(炒) 枳實(shí)(炒,各一兩) 橘紅(七錢) 黃芩(半兩) 枯白礬(三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草果 茯苓 人參(去蘆,各半兩) 甘草(炙,七錢) 橘紅(七錢半) 濃樸(去粗皮,姜制) 蒼術(shù)(湯洗,炒) 半夏(湯洗,各一兩) 霍香(先洗去土,五錢)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烏梅一枚,煎七分,去滓熱服。

    濃樸(去粗皮,姜汁制) 陳皮(洗,各四兩) 本 桔梗 甘草(各半斤) 蒼術(shù)(去皮,一斤)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shí)熱服。

    (單用瓜蒂取吐。)

    (用瓜蒂散、細(xì)茶各一錢取吐。)

    木香 胡椒(各二錢半) 巴豆(十粒,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麻子大,朱砂三錢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燈心湯下。腹痛,柿蒂煨姜湯下。血痛,炒姜醋湯下。腎氣脅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湯調(diào)檳榔一錢下。

    氣噎,木香湯下。宿食不消,茶、酒、漿任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