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鸕鶿骨

    《中藥大辭典》:鸕鶿骨拼音注音Lú Cí Gǔ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鸕鶿科動物鸕鶿。

    功能主治

    陶弘景:"主魚鯁。"

    復(fù)方

    ①治雀卵面斑:鸕鶿骨燒研,入白芷末,豬脂和,夜涂旦洗。(《摘元方》)及黃素單核甙酸。

    ②治魚骨鯁:鸕鶿骨(煅灰)蜜調(diào)綿裹含咽。(《本經(jīng)逢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鸕鶿骨拼音注音Lú Cí Gǔ英文名cormorant bone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鸕鶿科動物鸕鶿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Blumenbach)

    采收和儲藏:捕捉后去皮毛及肉,取骨骼晾干,燒灰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于蘆甘心叢中或矮樹、峭壁上。

    資源分布:廣布于我國各地。經(jīng)馴養(yǎng)后可供捕魚。

    原形態(tài)

    鸕鶿,中型鳥類,體長80cm。頰、頦和上喉均為白色,形成一半環(huán)狀。頭、羽冠、頸等為黑色,但有金屬紫綠色反光,并有白色絲狀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銅棕色,羽緣藍黑色;初級尺羽黑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褐色,并帶有綠色金屬反光。下體藍黑色,產(chǎn)具金屬反光,下脅有一雪白塊斑。尾灰黑色,羽干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綴以黑色玟點;眼下橙內(nèi)色;嘴下喉囊為橄欖黑色,并綴許多鮮黃色斑點。上嘴黑褐,邊緣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磚紅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銳爪。冬羽時期,頭無羽冠,頭、頸無白色絲狀羽;頰、頦和上喉的白色半環(huán)為淺灰棕色所代替,下肋無雪白斑塊。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酸;咸;平

    功能主治

    化骨鯁;去面斑。主魚骨鯁喉;面部雀斑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適量,白開水或米湯送下。

    復(fù)方

    ①治雀卵面斑:鸕鶿骨燒研,入白芷末,豬脂和,夜涂旦洗。(《摘元方》)②治魚骨鯁:鸕鶿骨(煅灰)蜜調(diào)綿裹含咽。(《本經(jīng)逢原》)

    各家論述

    陶弘景:主魚鯁。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ǎn別名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東天目]、山梅花來源虎耳草科絹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以根皮入藥。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寧夏。性味苦,平。......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
  • 別名米念巴、白花樹、翠容葉來源亞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莖、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絡(luò)。跌打損傷,骨折:鮮葉搗爛加酒炒熱外敷。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風(fēng)......
  • 別名雞血藤[廣西]、鯉魚藤、大藍布麻來源豆科油麻藤屬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補血,通經(jīng)絡(luò),強筋骨。用于貧血,白細胞減少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腿痛......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別名苦燈籠、苦丁茶、崗燈籠、鬼燈籠來源為馬鞭草赪桐屬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