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飲食過度內(nèi)傷胃,停滯腹脹便不通,潮熱煩渴形氣壯,平胃承氣施治靈。
【注】小兒飲食過度,則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身體潮熱,心煩口渴,形氣壯實(shí),此實(shí)脹也。輕者,平胃散主之;重者,小承氣湯主之。
加味平胃散
南蒼術(shù)(炒) 濃樸(姜炒) 大腹皮(制) 陳皮 甘草(生) 萊菔子(焙) 山楂 麥芽(炒) 神曲(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加味平胃治實(shí)脹,蒼術(shù)濃樸大腹皮,甘草陳皮萊菔子,山楂麥芽炒神曲。
小承氣湯(方見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