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當n=1時,-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數(shù) (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將上式積分得
可見按一級動力學消除的藥物半衰期與C高低無關,是恒定值。體內(nèi)藥物按瞬時血藥濃度(或體內(nèi)藥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單位時間內(nèi)實際消除的藥量隨時間遞減。消除速率常數(shù)(ke)的單位是h-1,它不表示單位時間內(nèi)消除的實際藥量,而是體內(nèi)藥物瞬時消除的百分率。例如ke=0.5h-1不是說每小時消除50%(如果t1/2=1小時則表示每小時消除50%)。按t1/2=0.693/ke計算t1/2=1.39h,即需1.39h后才消除50%。再按 計算,1小時后體內(nèi)尚存60.7%。絕大多數(shù)藥物都按一級動力學消除。這些藥物在體內(nèi)經(jīng)過t時后尚存
當n=5時,At≈3%A,即經(jīng)過5個t1/2后體內(nèi)藥物已基本消除干凈。與此相似,如果每隔一個t1/2給藥一次(A),則體內(nèi)藥量(或血藥濃度)逐漸累積,經(jīng)過5個t1/2后,消除速度與給藥速度相等,達到穩(wěn)態(tài)(steady state):
當n=5時,At≈97%A。這一時間,即5個t1/2不因給藥劑量多少而改變。具體數(shù)值見表3-2。
藥物自體內(nèi)消除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血漿清除率(plasmaclearance,Cl),是肝腎等的藥物消除率的總和,即單位時間內(nèi)多少容積血漿中的藥物被消除干凈,單位用L·h-1(也有人用ml·min-1,和肌酐消除率一致)或按體重計算 L·kg-1·h-1。按定義,CL=RE/Cp,RE是消除速率(rate of elimination),即單位時間內(nèi)被機體消除的藥量,Cp為當時的血漿藥物濃度。由于RE非固定值也不易檢測,故常用表觀分布容積(apparent volume ofdistribution, Vd)計算。 Vd是指靜脈注射一定量(A)藥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測得的血漿濃度計算該藥應占有的血漿容積。事實上靜注藥物后未待分布平衡已有部分藥物自尿排泄及(或)在肝轉(zhuǎn)化而消除,故必需多次檢測Cp,作時量曲線圖,將穩(wěn)定下降的消除段向O時延升至和Y軸交點以求得理論上靜注藥量A在體內(nèi)分布平衡時的血漿濃度C,以此算出Vd=A/C(圖3-7)。按RE=keA,Cp=A/Vd,故Cl=keVd。在一級動力學的藥物中,Vd及Cl是兩個獨立的藥動學指標,各有其固定的數(shù)值,互不影響,也不因劑量大小而改變其數(shù)值。Vd是表觀數(shù)值,不是實際的體液間隔大小。除少數(shù)不能透出血管的大分子藥物外,多數(shù)藥物的Vd值均大于血漿容積。與組織親和力大的脂溶性藥物其Vd可能比實際體重的容積還大。Cl也不是藥物的實際排泄量。它反映肝和(或)腎功能,在肝和(腎)功能不足時Cl值會下降,因為Cl是肝腎等消除能力的總和。肝清除率雖然難測,但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肝清除率小的藥物,首關消除少,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但易受肝功能,血漿蛋白結(jié)合力及肝藥酶誘導或抑制藥的影響。肝清除率大的藥物,首關消除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有些藥物的肝清除率很高,接近肝血流量,稱為灌流限制性清除,其肝清除率受肝血流量影響較大。藥物以原形自腎消除的百分率比較容易測定。自腎排泄多的藥物易受腎功能影響,自腎排泄少的藥物易受肝功能影響。醫(yī)生可以據(jù)此在肝或腎功能不足病人適當調(diào)整劑量。在零級動力學的藥物中,RE以恒速消除,不隨Cp下降而改變,故Cl 值不固定,與Cp成反比。
圖3-7 表觀分布容積計算法
C是靜注藥量A在0時理論上的血藥濃度
Cl值實際上常用靜脈或肌肉注射藥物A后測定Cp,繪出時量曲線,算出AUC再按CL=A/AUC取得。因為AUC=C/ke,代入得
CL=keVd=CVd/AUC=A/AUC。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總結(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當n=1時,-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數(shù) (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將上式積分得
可見按一級動力學消除的藥物半衰期與C高低無關,是恒定值。體內(nèi)藥物按瞬時血藥濃度(或體內(nèi)藥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單位時間內(nèi)實際消除的藥量隨時間遞減。消除速率常數(shù)(ke)的單位是h-1,它不表示單位時間內(nèi)消除的實際藥量,而是體內(nèi)藥物瞬時消除的百分率。例如ke=0.5h-1不是說每小時消除50%(如果t1/2=1小時則表示每小時消除50%)。按t1/2=0.693/ke計算t1/2=1.39h,即需1.39h后才消除50%。再按 計算,1小時后體內(nèi)尚存60.7%。絕大多數(shù)藥物都按一級動力學消除。這些藥物在體內(nèi)經(jīng)過t時后尚存
當n=5時,At≈3%A,即經(jīng)過5個t1/2后體內(nèi)藥物已基本消除干凈。與此相似,如果每隔一個t1/2給藥一次(A),則體內(nèi)藥量(或血藥濃度)逐漸累積,經(jīng)過5個t1/2后,消除速度與給藥速度相等,達到穩(wěn)態(tài)(steady state):
當n=5時,At≈97%A。這一時間,即5個t1/2不因給藥劑量多少而改變。具體數(shù)值見表3-2。
藥物自體內(nèi)消除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血漿清除率(plasmaclearance,Cl),是肝腎等的藥物消除率的總和,即單位時間內(nèi)多少容積血漿中的藥物被消除干凈,單位用L·h-1(也有人用ml·min-1,和肌酐消除率一致)或按體重計算 L·kg-1·h-1。按定義,CL=RE/Cp,RE是消除速率(rate of elimination),即單位時間內(nèi)被機體消除的藥量,Cp為當時的血漿藥物濃度。由于RE非固定值也不易檢測,故常用表觀分布容積(apparent volume ofdistribution, Vd)計算。 Vd是指靜脈注射一定量(A)藥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測得的血漿濃度計算該藥應占有的血漿容積。事實上靜注藥物后未待分布平衡已有部分藥物自尿排泄及(或)在肝轉(zhuǎn)化而消除,故必需多次檢測Cp,作時量曲線圖,將穩(wěn)定下降的消除段向O時延升至和Y軸交點以求得理論上靜注藥量A在體內(nèi)分布平衡時的血漿濃度C,以此算出Vd=A/C(圖3-7)。按RE=keA,Cp=A/Vd,故Cl=keVd。在一級動力學的藥物中,Vd及Cl是兩個獨立的藥動學指標,各有其固定的數(shù)值,互不影響,也不因劑量大小而改變其數(shù)值。Vd是表觀數(shù)值,不是實際的體液間隔大小。除少數(shù)不能透出血管的大分子藥物外,多數(shù)藥物的Vd值均大于血漿容積。與組織親和力大的脂溶性藥物其Vd可能比實際體重的容積還大。Cl也不是藥物的實際排泄量。它反映肝和(或)腎功能,在肝和(腎)功能不足時Cl值會下降,因為Cl是肝腎等消除能力的總和。肝清除率雖然難測,但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肝清除率小的藥物,首關消除少,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但易受肝功能,血漿蛋白結(jié)合力及肝藥酶誘導或抑制藥的影響。肝清除率大的藥物,首關消除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有些藥物的肝清除率很高,接近肝血流量,稱為灌流限制性清除,其肝清除率受肝血流量影響較大。藥物以原形自腎消除的百分率比較容易測定。自腎排泄多的藥物易受腎功能影響,自腎排泄少的藥物易受肝功能影響。醫(yī)生可以據(jù)此在肝或腎功能不足病人適當調(diào)整劑量。在零級動力學的藥物中,RE以恒速消除,不隨Cp下降而改變,故Cl 值不固定,與Cp成反比。
圖3-7 表觀分布容積計算法
C是靜注藥量A在0時理論上的血藥濃度
Cl值實際上常用靜脈或肌肉注射藥物A后測定Cp,繪出時量曲線,算出AUC再按CL=A/AUC取得。因為AUC=C/ke,代入得
CL=keVd=CVd/AUC=A/A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