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味甘咸。性寒。無(wú)毒。稟地之燥氣。天之冬氣以生。降也。陰也。一云。陰中微陽(yáng)也。
【主治】主風(fēng)寒濕痹。乳難消水。(本經(jīng))補(bǔ)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補(bǔ)女垢。心【歸經(jīng)】入腎膀胱二經(jīng)。為滲濕利竅之品。(兼瀉劑除濕圣藥利水瀉火)【前論】寇氏曰。多服昏人眼。以行去其水也。凡服澤瀉散。未有不尿多者。尿既多。
腎氣丸用鰲按、六味丸溫與涼配。澀與滲配。收與瀉配。去一味。便有偏缺之弊。故凡后人加增之劑【禁忌】經(jīng)疏曰。凡病患無(wú)濕無(wú)飲而陰虛。及腎氣乏絕。陽(yáng)衰精自流出。腎氣不固。精滑目【炮制】綱目曰。凡使。鹽水拌?;蚓平?。曬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