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幼科》 噫氣

    作者: 王肯堂

    〔薛〕經曰∶脾病則面黃善噫。噫者,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而為噫。又善思善味,其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經曰∶脾主四肢,有是者脾也。又曰∶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何謂也?竊謂上焦受氣于中焦,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為噫耳。中焦,亦脾胃之分也,脾土虛寒,由命門火衰,不能溫蒸水谷,古人有服菟絲子旬日間飲食如湯沃雪,亦此義也。補脾宜人參理中湯。補右腎宜用八味丸。胃氣虛不能運化水谷者,六君子加木香。郁結傷脾者,加味歸脾湯。木克土者,四君柴胡、升麻,兼嘈雜者,加吳茱萸、半夏。治者審之。

    理中湯(吐瀉)八味丸(虛羸)加味歸脾湯(驚悸)

    《本事》枳殼散治心下痞悶,或作痛多噫。

    枳殼(去瓤,炒) 白術(各半兩) 香附子(炒,一兩) 檳榔(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調下。

    四味萸連丸治腹脹噫氣吞酸,食不能化。

    吳茱萸(炒) 黃連(炒) 神曲 荷葉(各等分)

    上為末,煮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黃連,當量病微甚,或炒黑炒黃用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