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夫物濕則潤澤,燥則干枯,榮枯之分,血實主之,故血者,所以營陰陽,濡皮毛,流關(guān)節(jié)也。瘡本疏者,血不在多,而易充足,瘡本稠密,貴乎血之有余矣,茍血有余,則經(jīng)脈流行,淪于肌膚,浹于皮毛,灌溉滋潤,肥澤長養(yǎng),自然形色鮮明,根窠紅活也。如血不足,則經(jīng)脈壅遏,窠囊空虛,黑燥而不鮮明也,枯萎而不肥澤也,皮膚皴揭而啟裂也。經(jīng)曰∶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又曰∶燥勝則干。
由其人血常不足,加之以毒火熏灼,反兼燥金之化,精血并竭,是以有此證也。法宜活血養(yǎng)液,散熱解毒,清金潤燥,則干涸可回,觀夫瘡之榮枯,而得養(yǎng)血之理。
其或濕氣太過,瘡本浸淫,犯之則破,潰爛難靨者,此又火極而兼水化也,脾強則生,脾弱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