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疾病預測》 第六節(jié) 顫病先兆

    顫病也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與家族史密切相關,由于顫病的病本在肝,病標在風,故遠期先兆應追究于肝腎之陰不足潛證,而近期先兆則多以風兆為發(fā)露……

    一、概述

    本病屬中醫(yī)顫證,為頭、肢不自主震動的一種疾病。人體意識不能控制,包括現代醫(yī)學帕金森氏病、舞蹈病及手足徐動癥等,嚴重者可發(fā)生扭擺、痙攣,甚至危及呼吸、生命,顫證多發(fā)生于溫熱性疾病、痹證或源于腦部疾患,其中震顫麻痹多發(fā)生于中老年男性,舞蹈病則多危害小兒。

    顫證為一種肢體動搖癥,由于風性善動,肝本風木之臟,故本病與風邪入侵及肝病密切相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腎陰虛、筋脈失濡是該病的根本。此外,大汗傷陽,氣血雙虛也可發(fā)生本病。其他,如濕熱交阻經絡也可導致,由于顫證較為頑固,難以根除,因此及早發(fā)現先兆,爭取早日控制發(fā)作,實屬必要。

    二、顫證先兆的臨床意義

    顫證大多有家族史,并有一定的遺傳性,因此先兆潛證存在較早。故對該病早期先兆的研究,應著手于先兆潛證,發(fā)現及阻截治療對本病具有積極意義。

    (一)肝腎陰虛型顫病先兆

    早期先兆素稟肝腎之陰不足,或因病失養(yǎng),或攝生不慎,致陰虛陽亢,水不涵木,癥見頭暈耳鳴,失眠夢多,腰酸膝軟,舌質偏紅,脈細弦。

    報標癥為肢常麻,肉時眴動,筋絡時拘緊,面部表情常僵化,發(fā)呆健忘。該型顫病主要包括現代醫(yī)學震顫麻痹癥(帕金森氏病)。

    阻截治則宜滋養(yǎng)肝腎之陰,方予六味地黃湯:生、熟地、山萸肉、淮山藥、茯苓、澤瀉、丹皮等。如出現明顯震動、強直及運動障礙,則必用龜板、鱉甲之類以育陰熄風,方宜大定風珠:生白芍、阿膠、生龜板、干地黃、麻仁、五味子、牡蠣、麥冬、甘草、雞子黃或三甲復脈湯:干地黃、白芍、炙甘草、麥冬、阿膠、麻仁、生牡蠣、生龍骨、鱉甲、龜極,或大補陰丸:黃柏、知母、熟地、龜板,酌加鱉甲、牡蠣、鉤藤、白蒺藜,兼肝血虛者,可酌加當歸、桑椹子、木瓜、玳瑁、白蒺藜等,以養(yǎng)血熄風,柔肝緩筋。

    (二)陽氣虛型顫病先兆

    早期先兆素稟陽虛元氣不足,或勞累、久病、大汗后損傷陽氣,致筋脈失于溫煦,癥見惡寒肢冷,面色淡白或白,頭昏乏力,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無力。報標癥為頭暈乏力及偶發(fā)性筋惕肉瞤。該病多出現于久病傷元之后,主要包括現代醫(yī)學腦炎后遺癥、手足徐動癥和帕金森氏病后期。

    阻截治則宜溫腎扶元,方予四逆湯輩:附子、干姜、甘草。或人參養(yǎng)榮丸,如出現行走振振欲擗地體搖、步履維艱等典型癥狀時,則予真武湯:附子、干姜、白芍、白術、甘草以益元溫經。

    (三)痰濕痹阻型顫病先兆

    早期先兆平素為痰濕之體,復感受濕熱之邪或濕邪化熱,痰熱交結痹阻經絡,癥見頭暈口干、痰稠胸痞,苔膩而黃、舌質偏紅,脈滑數。報標癥為頭暈頭搖,肢麻,該型顫病主要為風濕痹證,包括現代醫(yī)學舞蹈病。

    阻截治則宜清熱利濕豁痰,方予云連溫膽湯:黃連、茯苓、法半夏、橘皮、枳實、竹茹、甘草。如出現頭搖、震顫、搖擺、舞蹈動作時,則應予木連飲法半夏、桑枝、牛夕、白芍、白蒺藜、鉤藤、伸筋草、豨薟草、天麻、天竺黃、膽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