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眼科備讀》 散清補瀉

    目癥雖多,不外風熱虛實之候,治亦不離散清補瀉之法。(《審視瑤函·診視》)

    按:本條將眼病歸納為風、熱、虛、實四大證型,制定出散、清、補、瀉四大治則,即風者散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概括眼病的一般治療方法。

    按目病屬火,故其理也。病之始起,可以峻用寒涼。或兼七情郁滯,氣血停凝,以致熱壅而為目病,則當于苦寒劑中,加之以辛溫之藥而發(fā)散之,導滯開郁,則氣血風火,豈不從而發(fā)散者乎。(《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散熱一方治目病之要》)

    按:“熱壅而為目病”,即火熱上壅,郁滯為病,亦即郁火?;蛞蚧馃峋每?,或因氣郁化火,其證既有熱之征,又有郁之象。治法有別于單純火熱證,應于苦寒劑中加少量辛溫之品以散之,即《內經(jīng)》所謂“火郁發(fā)之”。《小兒藥證直訣》中瀉青丸(龍膽草、當歸、川芎、山梔、大黃、羌活、防風)即是代表方劑。在傳統(tǒng)眼科方劑中,類似此種配伍者為數(shù)亦多。臨床上運用此法應注意兩點,一是辨證準確,二是掌握劑量的比例,方能免于誤用辛溫而助火燔燎之變。

    治實痛則泄其火,治虛痛則養(yǎng)其氣,生其血。泄火不可驟用寒涼,補氣不可遽[1]為助長。且眼以氣血為主,養(yǎng)血不可損血,補氣不可動火。(《眼科闡微·辨眼疼有虛實論》)

    按:目病實痛多因火邪上炎,虛痛多因血不養(yǎng)睛。故本條提出泄火及養(yǎng)氣生血的治療法則。本條告誡:治虛痛時不可忘乎火,補氣不能過于溫熱,防其助邪;治實痛時不可忘乎氣血,驟用寒涼則凝血傷氣。治療時,可于補氣方中加入少量清潤之藥以制火,于瀉火方中加入少量辛溫之品以行散。

    上四方(指人參補胃湯、益氣聰明湯、圓明內障升麻湯、復明散—編者注)治目不明,皆氣虛而未脫,故可與參、芪中微加連、柏。若氣即脫,則黃柏等涼劑不可施。(《醫(yī)學綱目·內障》)

    按:本條為“補氣不可助火”的實例。在補氣方中加少量苦寒之品,以防甘溫藥物助火之虞,但這種方法對于陽氣過度耗損的病例則不宜使用。

    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棱骨痛,或腦項[2]痛,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赤脈翳初從下而上者,或從內眥出外者,皆屬陽明,以陽明主里,其癥多熱,或便實是也,治法宜下之寒之……赤脈翳初從外眥入內者,為少陽,以少陽主半表半里,治法宜和解之……(《醫(yī)學綱目·外障》)

    按:本條根據(jù)眼部經(jīng)絡的分布及《傷寒論》三陽經(jīng)的治療法則,提出不同部位的赤脈翳的不同治則。非但赤脈翳,白睛、黑睛病變均可參照此治法。但運用時不可機械,應結合其他辨證方法施治。

    多有赤脈,視其從上而下者太陽病也,羌活為使。從下而上者陽明病也,升麻為使。從外走內者少陽病也,柴胡為使。(《證治準繩·白眼病》)

    按:本條根據(jù)經(jīng)絡辨證及藥物歸經(jīng)的基本原理,列舉了眼部赤脈在不同方位和走向的藥物使用。羌活、升麻、柴胡分別為太陽、陽明、少陽經(jīng)的引經(jīng)藥。作為引經(jīng)藥物使用時,劑量宜小,但當治療風證、風熱證時,則可使用常規(guī)劑量。

    翳膜者,風熱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fā)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fā)散而去之,反疏利,則邪氣內蓄,為翳則深也。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邪氣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焮發(fā)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輔以退翳之藥,則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當以歲月除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論目分表里易治難治辨》)

    按:本條論述翳膜宜發(fā)散之理。在表之時,發(fā)散以疏風祛邪。日久翳陷邪深,發(fā)散以升陽祛邪。運用發(fā)散法應注意舌診及全身證狀,熱毒熾盛者不宜應用。

    是皆陽氣[3]強盛而搏陰,陰氣[4]堅實而有御,雖受所搏,終止于邊鄙[5]皮膚也,內無所傷動,治法當抑陽緩陰則愈。以其強耶,故可抑。以其實耶,惟可緩而弗宜助,助之則反勝。(《原機啟微·強陽搏實陰之病》)

    按:本條論述瞳神縮小之病理及治則。瞳神縮小之因,《原機啟微》原著中歸納為火強搏水,水實自收。水實自收為其關鍵,火邪雖盛,而陰液堅實,非火亢水虧之證,故其治則為抑陽緩陰。抑陽,即抑制陽氣之亢盛;緩陰,即舒緩陰氣之緊急。抑陽以清火之劑 ,緩陰以疏散之劑,而無需補腎滋水。本條告誡:如用滋補之劑 則邪氣反勝。

    痘疹害眼,多因胎毒,或前或后,積熱蘊深,或余毒攻侵,自臟達外,致成星翳膜矇,宜分虛實,但以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于熱,解毒不致于涼。(《審視瑤函·痘疹》)

    按:活血解毒是痘疹害眼的治療法則?;钛恢掠跓?,防其助邪;解毒不致于涼,防其凝血。此兩點亦為治療血熱瘀結目病之原則。

    按胎前產(chǎn)后,多因氣血失和,以致燥火上攻,陰陽澀滯,或風邪乘虛,邪火侵淫,七情抑郁,六氣引邪,不必拘泥其翳膜紅痛,胎前惟用安胎清火,產(chǎn)后惟用養(yǎng)榮散郁。二證須分有余不足,在氣分者宜調之散之,在血分者宜補之行之,自無變癥矣。(《審視瑤函·妊娠》)

    如治胎前目病,不厭疏利,但避硝黃等峻藥,破血及泄小腸之劑勿用。經(jīng)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蛞园仔g、黃芩固胎之藥監(jiān)制之藥佐之,則無礙矣。(《審視瑤函·兼胎癥》)

    若治產(chǎn)后,無有余之血,須護肝氣,不可輕用薄[6]肝之劑,當以四物湯養(yǎng)血之劑為主藥也。(《審視瑤函·為產(chǎn)癥》)

    按:以上三條皆論胎前產(chǎn)后眼病之治法,原則是祛邪為主,有是證即用是藥。但與常人眼病有別,胎前兼以安胎,礙胎之藥慎投。產(chǎn)后兼以養(yǎng)血,損肝之劑忌用。

    今吾輩治目,務宜先審其邪正之虛實,當首驅其有余之邪氣,而后補其不足之正氣,治斯當而病斯愈矣。(《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

    因知肝腎無邪,則目決不病。專是科者,必究其肝腎果無邪而虛耶,則以補劑投之。倘正氣虛而邪氣有余,必先驅其邪氣,而后補其正氣,斯無助邪害正之弊。則內障雖云難治,亦可以少[7][8]病情矣。(《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

    按:先驅邪,后扶正,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對于內障眼病,特別要探求邪之有無及其性質?,F(xiàn)代醫(yī)學的檢查方法,為這種探求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凡病目后,宜滋腎水,何也?目以肝為主,肝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若滋腎水,則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無窮。(《審視瑤函·診視》)

    按:本條運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述眼病后補腎之理。臨床上,眼病后期或恢復階段,通常以補益肝腎為法,特別是對眼底病更為重要。

    胃乃五臟六腑之源,開發(fā)[9]神機[10]之本。欲養(yǎng)精血,先調胃氣,胃氣一壯,自然生氣生血,氣血即足,則氣血之精粹者,自然上升于目,而光明生焉。(《眼科闡微·老年眼癥》)

    按:調胃氣為治療眼病的培本法之一,常用于眼病的恢復階段及虛證眼病?!罢{胃氣”的概念,除了調養(yǎng)胃氣外,還包括了眼病治療過程中注意保護胃氣。特別是運用清熱瀉火法時,苦寒藥物的劑量不宜過重,亦不可長期使用,應用時還須配以少量無助邪之弊的調氣益胃藥物,如枳殼、甘草等。本條與上條皆是論述眼病培本之法,上條強調補腎水,本條注重調胃氣。上條重于先天,本條重于后天。臨床上應結合眼病種類及全身辨證,權衡使用,或兩法并進。

    水升而火自降,火降而邪氣自除,目自明矣。(《審視瑤函·濁害清和癥》)

    滋陰則火自降,養(yǎng)腎則精自生。(《審視瑤函·瞻視昏渺癥》)

    陰陽和而水火濟,精華盛而目力全。(《審視瑤函·因他癥》)

    治惟滋陰養(yǎng)水,略帶抑火以培其本, 本正則清純之氣和而化生之水潤。(《證治準繩·干澀昏花癥》)

    按:以上四條皆論述目病補陰法。腎為水火之宅,內藏腎陰與腎陽,二者互相制約,以保證生理上的平衡。若水虧則火旺,虛火上炎,從目竅出,亦致目病。原則上宜填腎精,滋腎陰,以制虛火。如同時略以抑火,更為合拍。體內陰陽調和,水火平衡,則病邪去,腎精上承,則目自明。

    補腎水,則火不妄動。寧心神,則光[11]自消除。(《審視瑤函·神光自現(xiàn)癥》)

    按:前四條,言腎中水火失調之治則,本條則言腎水與心火失調之治法。腎水不能上濟,則心經(jīng)虛火妄動,致神光不寧。治療須上下同治,下則滋腎水以濟心火,上則清虛火以寧心神。

    陽不足,陰有余,病于火少者也。無火,是以光華不能發(fā)越于遠,而拘斂近視耳。治在膽腎,膽腎足則神膏厚,神膏厚則經(jīng)絡潤澤,經(jīng)絡潤澤則神氣和暢,而陽光盛矣。(《審視瑤函·能近怯遠癥》)

    按:能近怯遠癥之治法,當補益陽氣。本條強調滋養(yǎng)膽腎。治膽腎,即治肝腎,補肝腎之陽,亦當滋肝腎之陰,乃“無陰則陽無以生”之理。

    【注釋】

    [1]遽(jù 聚):急。

    [2]項: 《證治準繩·外障》中為頂.

    [3]陽氣:原著中指手厥陰心包絡相火。

    [4]陰氣:原著中指足少陰腎水。

    [5]鄙:邊遠之地。

    [6]?。╞áo雹):厚度小的,引申為損傷之意。

    [7]少:通“稍”。

    [8]盡:已,休止。此處作“去除”解。

    [9]開發(fā):產(chǎn)生。

    [10]神機:事物的樞要,此處指臟腑功能活動。

    [11]光:指患者眼前閃光現(xiàn)象。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