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組成】飛滑石450g,綿茵陳330g,淡黃芩300g,石菖蒲180g,川貝母、木通各150g,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120g。
【用法】各藥曬燥,生研細末。每服9g,開水調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9g重),開水化服。臨床常改用湯劑:白豆蔻2g(杵,后下),藿香、薄荷、木通各5g,余藥各10g,水煎服。
【功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原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發(fā)熱困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身黃,頤腫口喝,小便短赤,吐瀉,淋濁,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
【眼科臨床應用】目病濕熱并重者,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白塞綜合征、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等病。
【方解】本方原主治濕溫、時疫之邪留戀氣分,眼科利用本方的利濕化濁,清熱解毒功效,而治濕熱膠粘之證。方中重用滑石、茵陳蒿、黃芩以清熱化濕解毒。木通助滑石、茵陳清熱利濕;連翹協(xié)黃芩清熱解毒。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濁,射干、貝母清熱化痰。本方在眼科的應用,一是要依據(jù)眼部的濕熱見癥,二是要依據(jù)全身癥狀,舌紅苔黃膩往往是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組成】飛滑石450g,綿茵陳330g,淡黃芩300g,石菖蒲180g,川貝母、木通各150g,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120g。
【用法】各藥曬燥,生研細末。每服9g,開水調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9g重),開水化服。臨床常改用湯劑:白豆蔻2g(杵,后下),藿香、薄荷、木通各5g,余藥各10g,水煎服。
【功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原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發(fā)熱困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身黃,頤腫口喝,小便短赤,吐瀉,淋濁,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
【眼科臨床應用】目病濕熱并重者,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白塞綜合征、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等病。
【方解】本方原主治濕溫、時疫之邪留戀氣分,眼科利用本方的利濕化濁,清熱解毒功效,而治濕熱膠粘之證。方中重用滑石、茵陳蒿、黃芩以清熱化濕解毒。木通助滑石、茵陳清熱利濕;連翹協(xié)黃芩清熱解毒。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濁,射干、貝母清熱化痰。本方在眼科的應用,一是要依據(jù)眼部的濕熱見癥,二是要依據(jù)全身癥狀,舌紅苔黃膩往往是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