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眼科備讀》 13.三仁湯(《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10g,飛滑石15g,白通草5g,竹葉5g,厚樸5g,生苡仁15g,半夏10g,白蔻仁5g(杵后下)。

    【用法】甘瀾水煎服。

    【功用】宣暢氣機,利濕清熱。

    【原方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挾濕,邪在氣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舌白不渴,脈濡。

    【眼科臨床應(yīng)用】廣泛用于濕濁上泛目病,全身可兼見頭痛且重,胸悶納差,舌淡或胖,苔滑膩等癥。

    (1)葡萄膜炎,或伴關(guān)節(jié)疼痛,或伴口腔、陰部潰瘍。

    (2)前鞏膜炎,單純皰疹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結(jié)膜炎等病,纏綿難愈,反復(fù)發(fā)作,胞瞼浮腫,充血較輕者。

    (3)中心性漿液性脈絡(luò)膜視網(wǎng)膜病變,黃斑部混濁水腫。

    (4)慢性結(jié)膜炎,分泌物呈白色泡沫樣。

    (5)眼瞼濕疹,皮膚潮紅、糜爛、滲出。

    (6)玻璃體混濁。

    【方解】本方為治療濕溫初起,濕重于熱的方劑 。方中杏仁利肺氣以開上焦;蔻仁、半夏、厚樸行氣燥濕以宣中焦;苡仁、滑石、通草、竹葉滲濕清熱以利下焦。本方雖為清熱利濕劑,但實以宣化濕濁為主。濕濁之邪上泛眼部,臨床并不少見,診斷時,舌診很重要,往往為使用本方的重要依據(jù)。

    本方所治濕濁之邪,以外濕為主,與參苓白術(shù)散所主脾虛生濕者不同。本方在眼科的應(yīng)用,主要依據(jù)六淫辨證法,不必拘泥眼病之部位。方中杏仁宣通肺氣,上焦得開,氣機流暢,濕邪無以停聚,即吳鞠通氏所說: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故臨床使用時不要輕意刪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