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蒙筌》 秦皮

    作者: 陳嘉謨

    味苦,氣寒。沉也,陰也。無毒。產陜西郡州,及廬江川谷。木類檀木,根同槐根。

    葉如匙頭少光,皮多白點不糙。(不粗糙也。)俗因呼為白 木,又呼石檀樹、苦樹,咸取像焉。秋末采皮,陰干待用。漬水水色侵碧,書紙紙面略青。此驗才真,凡求勿誤。使大戟,惡吳茱瓠葵;(苦瓠、防葵。)專眼科,去肝中久熱。煎汁澄凈,點洗無時。白膜遮明,視物不見者旋效;赤腫作痛,流淚無休者殊功。益男子精衰,止婦人帶下。小兒發(fā)熱癇搐,亦可作湯浴身。風寒濕痹兼驅,熱痢后重且卻。經云∶以苦堅之,故用白頭翁、黃 、秦皮之苦劑也。久服發(fā)黑,亦使身輕。木皮,多出產江南;作湯末,可洗敷蛇咬。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