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詞典》c~d 瘛疭

    證名。亦作瘈疭、痸疭。又稱抽搐、搐搦、抽風等。指手足伸縮交替,抽動不已的病證。《靈樞·熱病》:“熱病數驚,瘛疭而狂。”《傷寒明理論》卷三:“瘈者筋脈急也,疭者筋脈緩也。急者則引而縮,緩者則縱而伸?;蚩s或伸,動而不止者,名曰瘈疭?!倍嘤蔁崾?,風火相煽,痰火壅滯,或因風痰,痰熱所致。治宜平肝熄風、清心瀉火、祛風滌痰等法。亦有熱傷元氣者,四肢困倦,指麻瘛疭,宜人參益氣湯。有脾胃虛弱者,嘔吐泄瀉,時作瘛疭,宜補中益氣湯加桂枝、附子。有肝臟虛寒者,脅痛,眼目昏花,時時瘛疭,宜續(xù)斷丸。有失血之后,氣血耗傷,筋脈失養(yǎng)而瘛疭者,宜八珍湯加減。本證可見于外感熱病、癲癇、破傷風等多種疾病。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