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太白小紫菀

    《中藥大辭典》:太白小紫菀拼音注音Tài Bái Xiǎo Zǐ Wǎn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垂頭菊全株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草坡或山頂。分布陜西、青海、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小草本,高20~25厘米。莖單生,直立,細(xì)弱,有溝紋。基生葉腎形,長2~3厘米,邊緣有鈍齒,葉柄長3~10厘米;莖生葉1片,葉柄基部膨大為鞘狀。頭狀花序單一,放射狀,有線形小苞2~3片;花暗紫色;舌狀花雌性,管狀花兩性;冠毛豐富,長5毫米.瘦果長4毫米,結(jié)果后花序頭俯垂。

    性味

    辛苦,平。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寬胸利氣治痰喘咳嗽,氣管炎,肺結(jié)核,肺癰,勞傷,頭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太白小紫菀拼音注音Tài Bái Xiǎo Zǐ Wǎn英文名all-grass of Hooker cremanthodium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垂頭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emanthodium hookerii Clarke[Ligu-laria hookerii (C.B.Clarke) Hand.- Mazz.]

    采收和儲藏:夏季開花時采收,陰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草坡或山頂。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等地。

    原形態(tài)

    垂頭菊 多年生小草本,高20-25cm。莖直立,單生,細(xì)弱,有溝紋?;~腎形,長2-3cm,邊緣有鈍 齒;葉柄長3-10cm;莖生葉1片,葉柄基部膨大成鞘狀。頭狀花序單一,放射狀,有線形小苞2-3片;花暗紫色;舌狀花雌性,管狀花兩性。瘦果長約4mm,結(jié)果后花序頭俯垂;冠毛豐富,長約5mm?;ㄆ谙募?。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主痰喘咳嗽;肺癰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鼻涕果別名蜜心果、粘心果來源水東哥科水東哥屬植物錐序水東哥Saurauia napaulensis DC.,以根及果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曬干或鮮用。性味苦,涼。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腫,止血。用于骨折,跌打損傷,創(chuàng)......
  • 拼音注音Bí Yā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茄科植物煙草的葉和入其他藥材后制成的粉末。功能主治《綱目拾遺》:“通關(guān)竅,治驚風(fēng),明目,定頭痛,辟疫?!啊澳茏凤L(fēng)發(fā)汗?!坝梅ㄓ昧客庥茫捍け?。制法《廣大新書》:“造鼻煙法:香白芷二分,北細(xì)辛八分,焙干......
  • 《全國中草藥匯編》:鼻血草拼音注音Bí Xiě Cǎo別名紅活美、滇荊芥、土荊芥來源唇形科滇荊芥屬植物蜜蜂花Melissa axillaris (Benth.) Bakh. f. [M. parviflora Benth. non. Sal......
  • 《中藥大辭典》:鼻血雷拼音注音Bí Xiě Léi別名鼻血連(《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出處《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管花馬兜鈴的根。冬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陰濕處。分布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
  • 《中藥大辭典》:叢枝蓼拼音注音Cónɡ Zhī Liǎo別名水紅辣蓼、辣蓼(《全展選編·傳染病》)。出處《全展選編·內(nèi)科》來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溪邊或陰濕處。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叢枝蓼,又名:簇蓼。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