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味咸、苦,氣寒。無毒。形類羊色青頗大,角多節(jié)勁銳猶長。(甚堅,勁長一二尺,節(jié)密蹙蹙旋繞。)種生川蜀山林,夜宿角掛樹上。獵犬追捕,亦多獲之。虜人常以貨錢,州郡亦每克貢。入藥拯病,鋸角取尖。認彎蹙處,有掛痕深入者才真;聽人耳邊,似響聲微出者尤妙。(如節(jié)疏無掛痕者,聽無聲者,并山羊、山驢角亦往往摩成痕跡欺人謀利,不可不察。)或搗末少加蜜服,或錯屑共投水煎。專走肝經(jīng),因性屬木。嘗加紫雪,(仲景傷寒方名。)為味苦寒。解傷寒寒熱,在于肌膚;散溫風注毒,伏于骨肉。安心氣,除魘寐驚夢狂越;澤邪氣,辟蠱毒惡鬼不祥。退小兒卒熱發(fā)搐驚癇,驅產(chǎn)婦敗血沖心煩悶。去惡血注下,治食噎不通。明目益氣輕身,強陰健筋堅骨。肉和五味子同炒投酒,能逐中風證筋骨急強。南人食之,免致蛇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