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元精石

    作者: 楊時泰

    一名太乙元精石。又曰陰精石。乃咸鹵津液流滲入土。年久結(jié)成石片。大者如杏葉。小者如魚鱗。悉皆六出。(稟積陰之氣象老陰之?dāng)?shù))尖角端正如龜甲狀。色綠而瑩澈。(蒲解出者。其色青白通澈。蜀中赤鹽之液所結(jié)者。色稍紅光。)叩之則直理而坼。坼處亦六角。如柳葉大。燒過則悉解坼。片片相離。白如霜雪。平潔可愛。今世所用元精。乃絳州所出絳石。非元精也。(瀕湖)味甘咸。氣溫。性降。伏硫黃丹砂。主除風(fēng)冷邪氣。濕痹。心腹積聚冷氣。止頭痛。合諸藥。治傷寒陰毒證。又治上盛下虛。痰結(jié)目障翳。木舌咽喉瘡。來復(fù)丹。(申鐵饔)同硫黃硝石用。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凡緩急諸病。但有胃氣。服此丹無不獲安。正陽丹。治傷寒三日。頭疼壯熱。四肢不利。元精石硝石硫黃各二兩。砂二兩。細(xì)研。入瓶固濟。以炭火半斤。于瓶子周一寸之。約近半日。候藥青紫色。住火。待冷取出。

    用臘雪水拌勻。仍入罐子。置屋后北陰下陰干。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研細(xì)。面糊丸。芡實大。先用熱水浴后。以艾湯研下一丸。衣蓋取汗瘥。

    〔論〕元精石為積陰之氣所結(jié)。角皆六出。是老陰也。陰之極然后生陽。此陰陽之元機。故其用多主歸氣于腎。以其同于至陰而有陽也。至陰之所歸而陽隨之。所以除風(fēng)冷諸氣。

    而開寶并云益精氣也。來復(fù)丹治上實下虛。大是妙劑。蓋下虛用硫歸之。不得至陰。則陽不還其宅。上實用硝散之。不得至陰之歸。則陽不降于下。即入正陽丹治傷寒陰毒。亦同此意。

    然則木舌喉瘡。何仍用之以療熱乎。曰。此二治俱有寒水石牙硝以去其熱矣。其用元精石亦猶是引陽歸陰之義。先哲立方。豈茍然而已。且其氣不寒而溫。溫不與熱同。如春溫之氣繼于冬寒之后。所謂陽之初復(fù)。去寒不甚遠(yuǎn)耳。

更多中醫(yī)書籍